原来看过一期百家讲坛,说清代皇帝死后,可上18字谥号,上齐22字。皇后上12字,上齐16字。可是参

原来看过一期百家讲坛,说清代皇帝死后,可上18字谥号,上齐22字。皇后上12字,上齐16字。可是参观清代陵寝,例如慈禧25个字,乾隆27个字。谥号到底有什么规制?能够详细说说么。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是常见的。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读书看报时对于我国朝代、古代帝王称号留心注意,分清它们的历史异同,掌握它们的规律,那么正确地区别和掌握它们是不困难的。追问

字数方面呢

追答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恭亲王奕欣的谥号为:忠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18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神:民无能名
皇:靖民则法 化合神者
帝:德象天地 德合天者
王:仁义所往
公:立志及觽
侯:执应八方
君:赏庆刑威 从之成髃
圣:扬善赋简 敬宾厚礼
明:照临四方 谮诉不行 果虑果远
文:经纬天地 道德博闻 学勤好问 慈惠爱民 愍民惠礼 赐民爵位 德:绥柔士民 谏争不威
武:刚强直理 威强敌德 克定祸乱 刑民克服 夸志多穷
成:安民立政
康:渊源流通 温柔好乐 安乐抚民 合民安乐
穆:布德执义 中情见貌
昭:容仪恭美 昭德有劳 圣闻周达
平:治而无眚 执事有 平 布纲治纪 克定祸乱
景:由义而济 耆意大虑 布义行刚
贞:清白守节 大虑克就 不隐无屈
桓:辟土服远 克敬动民 辟土兼国
元:能思辩觽 行义说民 始建国都 主义行德
宣:圣善周闻
庄:兵甲亟作 叡圉克服 胜敌志强 死于原野 屡征杀伐 武而不遂 惠:柔质慈民 爱民好与
敬:夙夜警戒 合善典法
肃:刚德克就 执心决断
声:不生其国
戴:爱民好治 典礼不愆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隐:隐拂不成 不显尸国 见美坚长
知: 官人应实
悼:肆行劳祀 年中早夭 恐惧从处
荒:凶年无谷 外内从乱 好乐怠政
愍:在国遭忧 在国逢傦 祸乱方作 使民悲伤
匡:贞心大度
莫:德正应和
类:施勤无私
爱:啬于赐与
忠:危身奉上
魏:克威捷行 克威惠礼追问

那字数方面呢

追答

长:教诲不倦
直:肇敏行成
绍:疏远继位
节:好廉自克
易:好更改旧
克:爱民在刑
简:一德不懈 平易不訾
恭:尊贤贵义 敬事供上 尊贤敬让 既过能改 执事坚固 爱民长弟 执礼御宾 芘亲之阙 尊贤让善
钦:威仪悉备
定:大虑静民 纯行不爽 安民大虑 安民法古
襄:辟地有德 甲胄有劳
僖:小心畏忌
厘:质渊受谏 有罚而还
懿:温柔贤善
度:心能制义
献:聪明叡哲 知质有圣
孝:五宗安之 慈惠爱亲 秉德不回 协时肇享
齐:执心克庄 资辅共就
顷:甄心动惧 敏以敬慎
靖:柔德安觽 恭己鲜言 宽乐令终
圉:威德刚武
胡:弥年寿考 保民耆艾
刚:追补前过
威:猛以刚果 猛以强果 强义执正
祁:治典不杀
考:大虑行节
使:治民克尽
安:好和不争
思:道德纯一 大省兆民 外内思索 追悔前过
悫:行见中外
誉:状古述今
商:昭功宁民
夷:克杀秉政 安心好静
怀:执义扬善 慈仁短折
丁:述义不克
烈:有功安民 秉德尊业
翼:刚克为伐 思虑深远
白:外内贞复
灵:不勤成名 死而志成 死见神能 乱而不损 好祭鬼怪 极知鬼神
厉:杀戮无辜
刺:愎很遂过 不思忘爱
哀:蚤孤短折 恭仁短折
躁:好变动民

戾:不悔前过
幽:壅遏不通 蚤孤铺位 动祭乱常 慧:柔质受谏
质:名实不爽
良:温良好乐
顺:慈和篃服 柔贤慈惠 宪:博闻多能
惑:满志多
厚:思虑不爽
炀:好内远礼 去礼远觽 正:内外宾服
坚:彰义揜过
夸:华言无实
抗:逆天虐民
缪:名与实爽
比:择善而从
壮:武而不遂
专:好巧自是

第2个回答  2015-09-18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追问

我知道谥号是什么。想知道上谥号,在字数上有什么规制

追答

没有具体限制 清乾隆的谥号不必细究 毕竟能不要脸的自称十全老人的人 被后人追封谥号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也是很正常的 祖宗喜欢嘛 但是其他朝代的以后很少有超过15字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