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都知道张良圯桥三进履得圯上老人奇书的故事,这个“圯上老人”又称为黄石公,是当时隐居山间的奇人,他身怀济世救民之才,有意使天下太平,却又不愿出山,便找到了张良,授于他兵书,助他成为帝王师,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
张良,字子房,本是韩国贵族,秦朝吞并了韩国后,他曾策划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藏身到下坯(今江苏徐州睢宁县)的山中隐居。在这里闲居的张良有一天一个人在村头的小桥上闲逛,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也来到这里歇息,这人就是圯上老人黄石公,他坐到桥头上,翘着二郎腿,还故意把一只脚上穿的草鞋踢到了桥下,让张良去把鞋子给捡回来!张良有些不快,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不讲道理的老人,但他看到这位丢掉鞋子的老者年事已高,就到桥下帮捡回了鞋子递给老人,谁知这位老人并不满足,而是坐在桥头上,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地让张良给他穿上,
张良听了又是一愣,但又想这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方便,小辈为老人服务是应该的,就当是孝敬老人吧,于是就半跪下来为老头穿上了鞋子。
老头得意地转身走了,一会又回来了,让张良五天后在这里和他见面,说完就走了。
张良更纳闷了,不知这老人搞什么名堂。为了弄个明白,第五天刚刚亮就来到了那座桥上,却见那老人已经在桥上坐着了。老人一见张良就生气地责怪他来晚了,让他五天以后再来,说完就走了。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爬起床来去赴约。但老头又先到那里了,仍然生气地说张良来得太晚,没有诚意,让他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
张良怕又会迟到,五天后半夜就从家里出来,一个人摸黑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那老头来了,他见了张良很高兴,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给了张良。
张良拿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老人又说了一些教导他的话就走了。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从此便认真地诵读体会,智谋大增。
后来天下大乱,张良出山为起义军领袖刘邦出谋划策,助其开创了大汉王朝,张良也因功被誉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
那么,黄石公为什么要送书给张良呢?为什么不送别人呢?其实还是他看中了张良是个人材。张良出身韩国贵族,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一心筹划刺杀秦始皇,这说明他是一个有骨气有大志的人,他暗使一个叫大铁椎的人若练击杀技能,后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误中其副车,刺杀没能成功,但如此重大的计划,张良竟然能操作得神不知鬼不觉,并在刺杀不成之后全身而退。这些都说明张良智谋过人,志向高远,如果再能授其以救时扶危,治国安邦之道,那他就能在时局中干出一番大事业。
慧眼独具的黄石公正是看到了这些,才来到张良住处附近找到了他,然后用脱鞋上他捡起来并给自己穿上的举动对他的品格进行试探,觉得他品德真的很不错,接着又用定时见面的方法考验他言出必行的行事风格,好在张良都做到了,于是黄石公就将自己珍藏的一部奇书授于他,助他成为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智者,而张良又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后来他终于和刘邦等人一起建立了汉朝,干了一番大事业,还天下以太平。
张良得“天书”,“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邳县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