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传其兵法是因为
张良有悟性,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人。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
下邳(今
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
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替老人把鞋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也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这就是黄石公传张良
太公兵法的事。
老父让张良帮他捡鞋子,是老父欲惊张良,张良不惊;张良长跪履之,这是张良欲惊老父,而老父不惊;老父笑而去,良殊大惊。所以短短时间内双方交手三次,结果是老父大获全胜,张良一败涂地!老父为什么要惊张良?张良天资聪颖,贵族名门,受的是精英教育,他过去的人生中,只有他压着别人,老父惊他是为了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年轻人有勇很好,但不能忍就不能有谋,所以忍是第一要义!
老者去而又返,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读书必须要抓关键字,不抓住关键字便不叫读懂,这段的关键字就是先和后,老父要传授张良兵法,兵法讲究先发制人而后发制于人,制人和制于人天壤之别,这次老者想告诉张良兵法上争先的道理,张良懂了,于是第三次夜未半往。关键在于“夜未半往”,张良第四天晚上就到了会面地点,在此时,张良就已然立于不败之地,老父就算比他早到,也不能说张良迟到,因为他们约的是第五天!张良明白老父教给他的第二个道理就是争先,什么叫“先”?比别人早吗?这只是“相对的先”,兵法是要争“绝对的先”,出乎对方意料之外就是绝对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