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义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其义有三,一者我们可以根据A词的语音来系联出与其音近义通的同源词B、C、D等,通过B、C、D等词的词义来探求A词的词义。这是同源词原理在训诂、考证过程中的重要运用,是前代声训方法的大发展。

二者我们可以通过声音线索,读破假借字,找出本字,探求字之意义。三者我们可以通过声音之通转,系联音同、音近连绵词的各种不同形体,从而正确解释连绵词。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

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重要的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经义述闻》的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引之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