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

教材全解上说有三点:1、花开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2、花期长韧性可贵。3、夹竹桃能引起作者许多幻想。可做报纸和试卷的时候题目上只有2、3两点,到底有几个原因啊

三点,考试如果考的话写全面点比较好!(我们还有三天就要毕业考了55.。。)追问

同感同感啊!谢谢你啦~我们明天就考了呢,也祝你考试成功吧

追答

嗯嗯,加油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8
夹竹桃是季羡林著的一篇散文
夹竹桃(Nerium indicum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捩花目夹竹桃科夹竹桃属。有较强的毒性,可入药,孕妇忌服。有助于强心利尿、镇痛祛瘀。原产于印度、伊朗和阿富汗,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遍及南北城乡各地。夹竹桃喜欢充足的光照,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其花色有红色、白色和黄色。
作者喜欢夹竹桃的原因:
首先,季羡林在原文中这样说:“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可见,夹竹桃一直陪伴着季羡林长大。从幼年、童年到少年,夹竹桃见证着季先生童年的成长历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在文章中他也表达得十分明确:“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季老喜爱夹竹桃的韧性,喜爱夹竹桃引起他丰富而充满情趣的幻想。
再读季老的生平介绍、人生故事以及有关2006年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宣传资料,我一次次被这位大师所震惊着,感动着,同时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季老喜爱夹竹桃的深层缘由。那“雪火相容”红白相间的夹竹桃不声不响,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季老不久正像夹竹桃那样朴实、坚韧地活着,难怪宗璞称他为“夹竹桃知己”。
季老曾说:“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是呀,季老的一生并不平坦,出生贫寒,6岁投奔叔父,考入清华,赴德留学,然而“文革”十年,季羡林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然而,面对人生的坎坷,他没有退缩,甚至笑称“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正显示了季老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更令人惊讶的是季老从“牛棚”出来后,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然而,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就这样被翻译出来。季老就像那夹竹桃一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放,开放……
新的时代,季老卓绝的成就让其名声大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大桂冠相继而来,季老以贯有的平和相待,并多次谢绝这样的称号。就连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后,他依然对前去颁奖的央视剧组成员说:“我有什么可以感动中国的?我受之有愧!” 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他的性格平和、宽厚、朴实,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喜爱动物花草,甚至“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
真情、真实、平实、平淡是季羡林先生做人做事的原则。正像夹竹桃那样无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他都是那样默默地展开最普通也是最娇艳的花朵。
再说“和谐”。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提出“和谐”这一命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夹竹桃“雪火相容”的景象也许正是自然“和谐”以及季老内心追求的一种“映射”吧!
由此看来,夹竹桃 “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沈与求)的妙趣横生的景象和坚韧的品格正是季老的一种写照。季老也兼具了竹的高风亮节与桃的“灼灼其华”。
此外夹竹桃象征中缅友谊,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季老从此更爱夹竹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