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鲜-北朝鲜这种叫法是怎么会事?

如题所述

只有使用和能够识别汉字的国家和地区区分“朝鲜”和“韩”两个不同的称呼。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自己的国家为“朝鲜”,将它所在的整个半岛称为“朝鲜半岛”,将南半部称为“南朝鲜”。按照这样的称谓,局外人称它为“北朝鲜”。

大韩民国,简称自己的国家为“韩国”,称整个半岛为“韩半岛”,因此,称北部为“北韩”。于是就有了很多“韩”字打头的名词,如“韩民族”等,相对“北韩”的称谓,称自己为“南韩”。

中国与韩国建交以前我们采用朝鲜人的称呼,称“朝鲜”、“南朝鲜”、“朝鲜半岛”、“朝鲜语”、“朝鲜战争”等等。

与韩国建交后,我国称北部为“朝鲜”,南部为“韩国”。但中国的称呼中还保留了“朝鲜半岛”(六方会谈中使用)等。日本、港澳台、新加坡等汉字圈地区不分南北仍均称“韩”、“韩国”,例如“韩战”等。

英语中就没有“朝鲜”与“韩”之分,因为不管“朝鲜”还是“韩”,他们均称“Korea”,译自“高丽”。在特别区分时,用 "North Korea"(N. Korea) 和“South Korea”(S. Korea).

还要指出的是,朝鲜战争之后,南与北的边界不再是38线了,而是“军事分界线”,它与38线走向大不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4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两天之后,美国国务院和陆海军联合协调委员会突然接到日本投降的请求,但此时的美军鞭长莫及。由于美国人担心苏联占领朝鲜半岛将影响他们在太平洋和远东的利益,于是匆匆拟订了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由美军和苏军接受日军投降的方案。从当时日军的管辖来看,38度以北归关东军管辖,38度以南归日本大本营野战军管辖,而当时日本的朝鲜总督府却设在38度以南的汉城。8月1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了由两位上校提出的这个方案,并征得了英、苏赞同。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同一天,苏美两国联军最高司令部发布命令,宣布以38度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并对朝鲜半岛实行军事占领。从此,北南天各一方,三年以后,北南各自成立独立的政府,但谁都不承认对方是一个“国家”,谁都认为对方是本国的一部分。
1948年12月25日,苏联从朝鲜半岛北部全部撤军,半年之后,美国也宣布从南部全部撤军,但留下了文官和军事“顾问团”。1950年6月25日朝韩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等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9月15日美军舰队仁川登陆,并越过“三八线”北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出兵援朝。半年以后,双方军事力量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1951年7月,和谈开始,由于韩国李承晚政府的反对,和谈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两年。1953年7月27日,以朝、中军队司令官为一方和以美军、“联合国军”总司令为另一方的代表签署停战协定,划定了临时军事分界线,成立了军事停战委员会。停战时的军事分界线是以双方军事实力控制的界限为基础的。谁占了的就归谁所有,并没有恢复到以原先的“三八线”为界。这条军事分界线西部向南深入,东部向北偏移,形成了一个与“三八线”相交的“S”形。它西起西海末岛,东至东海的滨江亭村,全长241公里,沿途竖有1292个高1米、宽50厘米的分界线标桩,上面写有军事分界线的字样。为了避免军事冲突,双方又从分界线上各后退2公里,形成了一个宽4公里的非军事地带作为缓冲区。但在两侧缓冲区外,朝韩双方的武装力量依然对峙,哨兵、岗楼、地堡和铁丝网随处可见。只是在当年谈判的板门店设有共同警备区,成为北南之间的惟一通道。军事停战委员会的双方代表在这里举行不定期会晤,借以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情况。板门店位于“三八线”附近偏南一点的非军事地带。军事分界线则从当年军事停战委员会会场等7间并列的房屋中间横穿而过。到了屋外,则用1条高约15厘米、宽约20厘米的水泥横栏显示。军事分界线以北由朝鲜人民军控制,以南则由美军和韩国宪兵掌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04
38线以南是南朝鲜 就是韩国 以北就是北朝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