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上去入”中的“入声”是什么声调?

如题所述

“入声”是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有时还带有辅音韵尾。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

入声在汉语的发展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入声在粤语、闽南语、海南话、客家语、部分赣语,完整保存韵尾三分[-p̚],[-t̚],[-k̚]。大部分赣语保留两种韵尾[-t̚]和[-k̚]。在吴语、江淮官话、徽语、晋语、闽东语、莆仙语和极少数西南官话中合并为喉塞韵尾[-ʔ]。在部分江淮官话、闽中语、新湘语、闽北语中保留独立调值。

江浙话、湖南话、江西话、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都可以读出入声字。尤其是粤语,保留了几乎全套的入声字。

入声是汉语之骨,许多南方人觉得,听北方人讲话,感觉很“油”,顺溜却缺乏高低起伏的美感,就因为北方人的话里,已经没有了铿锵有力的入声。在诗文当中,运用好入声字,读起来就显得特别有力道。如下面这首词:

满江红

[南宋]岳飞

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功名尘与土,千里路云和等闲、了少年头,空悲

靖康耻,犹未。臣子恨,何时。驾长车破,贺兰山。壮志饥餐胡虏,笑谈饮匈奴。待从头、收旧山河,朝天

此词本身就是押的入声韵,在非韵脚的地方也用了不少入声字,如发、激、十、八、莫、白、踏、贺、肉、渴、拾,使得整首词读来有一种爆破般的感觉,充分体现作者悲愤、激越的情绪,如果用普通话来念,韵味全失。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本是老北京旗人,普通话非常标准,但她在学术演讲时,多次呼吁取消用普通话读诗词的做法,就是因为诗词所遵循的声韵标准是中古音,与近代音系的普通话天生不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