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如题所述

所谓“教学”即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双主体应该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提高。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如何“教”,学生又如何“学”呢?下面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此共勉。一、教师如何“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落实性1、领会教材,认真备课。上课之前,首先通读本课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课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我认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课本以外的亮点,因材施教。同时,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抓住当下,才能讲的精彩,当然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在“教”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就完全在你的控制范畴之内,即所谓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大大提高教学课堂的实效性。2、讲究“教”的策略。(1)巧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一定的问题和任务相联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没有问题,没有任务,就不会产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中就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设置思考题,问几个“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看了这些问题,必然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思维活动。(2)妙引导,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疏通障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有导之有方,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其畅通无阻。反之,则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设疑要通观全局,富有预见性,要选好新颖的角度,符合逻辑的顺序。引导学生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又要思维过程灵活而不钻牛角尖。(3)多联想,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如让学生说出多个表示悲伤或是高兴的词语、句子,然后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选其中最为贴切的词组和句子,再形成一篇优美、流畅的作文。只有让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扩大思路,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4)勤训练,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依据教师及学生的思维水平,来抓思维训练点,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每节课结束后都应该配以一定的练习,但练习的设计要精心筛选,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加深印象,以课程标准作为最好的依据,选用灵活多样题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运用和强化,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维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看到效果的。3、“教”的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1)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夸张的表情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把开展主体班会、演讲、“我是值日生”课前演说等活动,在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我介绍的同时,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长处与短处,对孩子们身上的种种行为及时、准确地进行提倡和摈弃,让学生认知语言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通过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学生要如何“学”才能取得实效性1、大声“读”。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这足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人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训示。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因为“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最直接有效的凭借,教师要恰当而准确的利用这一凭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和感悟,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何将“读”落实到阅读教学中,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呢?(1)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8
提供必要的学条件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高质量的选修课、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模式、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主动学习、技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音乐。六是进一步加强教材使用管理,保障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机会,开设丰富多彩。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教研,加强对校本课程教学材料开发与使用的指导,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七是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更加突出时代性,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体育等课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提高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比例,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加大教师教育院校在培养目标。二是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美术,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探索建立教材选用评估制度,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四是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增强适宜性。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周期修订制度,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制订教材更换的管理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保证教材使用的相对稳定性。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网上培训。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段,为农村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专业设置,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五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专业咨询等服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