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

如题所述

该体系在中国境内绵延4000km,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构造带,在地貌上反映极为明显。它的中段构成阴山山脉,往西经狼山、雅布赖山以北,过巴丹吉林沙漠与北山山脉断续相连,再西则与天山山脉相连,横贯新疆中部,延入苏联境内。阴山往东经燕山,过辽东地区延入朝鲜北部。这一体系的主体位于北纬40°~43°之间,在局部地区它展布较宽或较窄,走向亦略微有所偏转。如天山西段就略偏向北西西,再西则恢复其正常的东西走向。又如阴山-燕山地区的某些构造带则呈北东东走向。整个展布形态略显波状弯曲。部分地段因其他体系干扰,仅以片段的褶皱和冲断形式出现。

这一体系主要是由较古老的变质岩系、震旦亚界和一部分古生界、中生界岩系组成的大幅度的紧密复式褶皱带及平行于这些褶皱的规模巨大的压性、压扭性断裂等构成。有大量的中酸性岩体和部分基性岩类掺杂其中,同时有许多次级的伴生及派生的构造形迹伴随。沿这个带出露的岩层、岩体群的展布方向主要与构造带伸展方向一致,只有在受到其他体系的强烈干扰时,才显著地改变它的展布方向。这一构造体系开始成生时间比较早,有着悠久的发育历史,肯定经受了多次强烈构造运动。

至于整个中天山地带,从志留纪到二叠纪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除早石炭世有少量含铁、锰的砂砾岩及灰岩沉积外,其他均遭受剥蚀。石炭系与上下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与之相应的酸性及基性岩体在天山地区广泛发育,成带分布,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亦较明显,它们与断裂关系均极为密切,分布方向与构造线一致,皆沿东西向展布。

综上所述,这一纬向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是悠久而复杂的,由于其他构造体系的干扰和破坏,它在各个地段的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重要阶段,无论构造形变、沉积相、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包括混合岩化)及成矿作用等,都具有共同的或近似的若干基本特征。就整个体系来说,它的雏形在震旦亚代前已基本奠定,甚至更早一些时期就有所表现。在这个体系中断续展布的前震旦亚界均遭受了强烈形变和区域变质作用,并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侵入呈东西方向展布,构造线主要为东西走向,并被震旦亚界不整合覆盖。而震旦亚代的沉积明显地受东西向的海槽所控制,以浅海碎屑岩相和碳酸盐相的巨厚沉积为其特征。这一纬向带对沉积岩类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整个古生代,是愈来愈显著的。寒武系磷矿的分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一重要沉积矿产从燕辽地区向西经阴山、北山直到天山地区都不断发现,它们沿这个体系断续分布,绝非偶然,这是一个极值得注意的问题。自早古生代以来,这个巨大体系的中央部位逐渐隆起,从天山、阴山到辽东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东西走向的隆起带,对志留纪、泥盆纪的沉积相和生物群相分布,起着较明显的控制作用,从北天山经大青山之北列铁岭-靖宇隆起带之北侧,基本上为一连通的狭窄海槽。这一时期沿此带不同程度的火山喷发活动,从天山到辽东均有其踪迹可寻,但因其他体系干扰,它的各个地段略有一些差异。阴山以东沉积较少,火山喷发活动似乎较弱。这种南北分割(或差异)的控制作用,到晚古生代尤其显著。晚古生代后期的强烈形变和岩浆活动及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是这一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天山到燕辽地区,岩浆的侵入和喷发都极为强烈,酸性或基性岩类的侵入体,均沿东西方向展布构成基本连续的巨大岩带。火山喷发活动亦极强烈,从天山到辽东绵延4000km左右的地带中,从石炭纪到二叠纪都有火山喷发的踪迹可寻。它们主要出现在古隆起带的北侧,从喷发时间看有西早东晚之别,西部主要在中、早石炭世到早二叠世,东段主要在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而古隆起之南侧,火山岩类仅在西段出现,且为数不多,这时整个南带以海陆交互相至陆相含煤碎屑岩系为主。从火成活动看,有西强东弱之势。与此同时,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亦很明显,亦具西强东弱之特点。总而言之,在这一体系伸展地带,这个成矿时期至关重要。在这次强烈形变过程中,这一体系所占据的地区出现了逐渐由海变陆的巨大海陆变迁,到晚二叠纪接受了陆相碎屑沉积,从西到东多少都还夹一些火山喷发活动。三叠纪的陆相碎屑沉积,分布已较零星,所见者多与下伏之上二叠统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早中生代时期,即侏罗纪之前,本区可能还经受了一次较明显的构造变动,使侏罗纪以前的岩层普遍褶皱变形。早、中侏罗世的断续相循的含煤碎屑沉积,不整合覆于其上。到中侏罗世末期,本区又经受一场强烈构造变动,并伴有一定的岩浆活动。从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的排列和分布及其褶皱、断裂和部分岩浆活动情况看,它们都明显地受这一纬向体系的控制,而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所不整合覆盖。这是本区到目前为止的最晚一次强烈的构造变动时期。自晚侏罗世以来,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仍断续活动,但褶皱变形并不明显,破裂形变则较明显,岩浆活动较弱,主要为一些基性、酸性脉岩沿破裂面侵入。至今,这一体系仍处于活动状态。此外,自中生代以来这一体系除了遭受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外,一些断裂带尚有东西方向的扭动作用,它们的特点是南盘西移、北盘东错。在一些地段还形成北东走向的多字型构造与主干断裂构成人字型,显示它们的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看来,一个大型或巨型构造体系,它是在一定方式、方向的应力作用之下。经过长期反复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或几个显著变形时期,即主要形成时期。伴随这一过程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即成岩成矿作用是严格受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所制约的。阴山-天山体系的中央隆起带也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它的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形变和成岩成矿作用过程,反映了本体系所经历的构造运动的过程和特点。研究和认识它们的成生联系、控制关系及展布规律等特点,是探讨构造体系的发育历史和矿产形成与分布规律的一个极重要的任务,也是研究和认识地壳运动问题的重要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