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华夏构造体系

如题所述

(1)太平岭-虎林构造带

在黑龙江省东南边缘地区,沿敦化-密山北东向断续带两侧,断续出现有北东向褶皱、挤压性断裂带和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带,并向西南延入吉林省延吉地区。它们若隐若现地显示出前燕山期有一个北东向构造岩浆变形变质带。它应属华夏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太平岭-虎林隆起向西南延至吉林汪清一带,东北端虎林-虎头一带亦有显示。新元古界及古生界-三叠系断续出露,虎林一带还有太古宇结晶基底显露,组成以新元古界变质岩系为核、古生界和三叠系为翼的复式背斜褶皱带,褶皱轴为北40°~50°东。在太平岭东北中俄边界区可见二叠系-三叠系不整合于新元古界变质岩系之上,两者皆为北东走向。东宁附近为-由石炭系-三叠系组成的褶皱构造,为上三叠统所不整合,下部地层走向为北东,后期有北北东、近南北向构造叠加。太平岭复背斜的轴部在太平岭东侧与绥芬河市之间,相伴的规模不等的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裂发育,主要有绥阳-黄泥河断裂、太平岭东坡断裂及东宁断裂、长汀断裂等。它们形成于古生代和三叠纪末期,多被燕山期岩体侵入,未切割燕山期岩体。敦化-密山断裂带的活动时间较长,力学性质有几次明显的转化,是一条多期活动的断裂带。它出现于晋宁晚期,是一条扭断裂;加里东期转化为北东向太平岭构造带的组成部分,有二叠系-三叠系不整合于震旦系阎王殿组、杨木组等之上,断裂性质转为压扭性,并显逆时针向扭动;印支运动,经过强烈的挤压兼逆时针向扭动,岩浆岩带沿其南侧展现,形成强大的北东向构造岩浆活动带,是华夏构造体系在中国东北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张广才岭-老爷岭构造岩浆带

该带展布于敦化-密山断裂带与依兰-伊通断裂带之间。其主体沿吉黑交界的张广才岭向西南经蛟河西侧松花湖一带,沿老爷岭延经永吉-磐石间分布,轴部为晚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带。在岩带西侧和西北侧上古生界(主要为二叠系)及三叠系半环绕岩浆岩带分布。据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张广才岭花岗岩带属印支期;吉林老爷岭花岗岩带的同位素年龄值多在210~251Ma之间,少数在290Ma左右,一部分在220~180Ma之间,故主要为晚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现今保存的地层构成以三叠系为核的复向斜,《吉林省区域地质志》称吉林复向斜,主轴为北东向。故这个构造岩浆变形带是华夏系晚期的产物,向东北与佳木斯隆起带复合,向西南与阴山-天山纬向带复合。

(3)浑江断褶带

这个断褶带是在青白口纪至古生代末期浑江坳陷的基础上,经晚华力西-印支运动而形成的北东向断褶带,总体为-复向斜,核部为石炭系-二叠系,两翼由奥陶系-青白口系所组成。但青白口系与二叠系间无强烈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只是在奥陶纪末-石炭纪初有间断。青白口系至震旦系的建造特点及其生物群与苏淮、辽东地区可逐组进行对比。由该带向南经辽东半岛而达胶东半岛西侧,与徐淮地区可能连成一体,构成一组北40°~50°东的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多字型坳陷带,其沉积类型和建造特点,都具有华南与华北两区的过渡特点,但似乎更接近于华南型的沉积环境与建造特点。印支运动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强烈的变形带,下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广泛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并伴随有大量的走向压性、压扭性断裂带,故属印支褶断带。印支褶断带一般呈北40°~50°东狭长条带展布,其轴向与前青白口系褶皱轴向有不大的交角,岩层无变质现象,也未发现成带的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

与浑江断褶带平行展布于龙岗复背斜西北侧的样子哨断褶带,与浑江断褶带具有相同的特点和发育历史,只是宽度不大,但线形清楚,方向稳定,它的西南端被上侏罗统所不整合覆盖,它亦是本区华夏系的一个坳褶带。

与上述两个断褶带相伴的主要断裂带还有三源浦-样子哨断裂带和浑江-湾沟断裂带,均属于壳断裂,控制新元古代-古生代的沉积,在中生代还有继承性活动。物探反映清楚,地表显示良好,走向北50°东左右,压性特征显著,它斜贯辽、吉地区。这两个断裂带实际各自控制了浑江断陷与样子哨断陷槽地的边界。其中浑江-湾沟断裂带延入辽宁境内,称桓仁-庄河断裂带。

(4)鸭绿江-绥芬河断褶带

该断褶带的主体是绥芬河-延边复向斜、鸭绿江-松江断裂带。这个断褶带展布于太平岭复背斜和浑江断褶带东南侧,向东北可能延入俄罗斯。从建造资料看,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与延边地区似为一体产物,但前者已靠北出现于敦密断裂之北侧;从断裂展布看,鸭绿江-松江断裂带可能伸入兴凯湖南部;该断褶带中段在吉林延边地区,构成一北东向的延边复向斜带,边缘有下古生界,为活动型沉积建造零星出露,其中部被新地层覆盖,但尚可见及石炭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陆源碎屑岩建造为辅,二叠系下统为陆源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上统为中酸性火山岩、山前磨拉石建造,呈北东向展布,产大羽羊齿等华夏植物群,三叠系以火山岩为主夹砂板岩及薄煤层,呈北东向条带展布。其上为侏罗纪-白垩纪陆相盆地所不整合覆盖。

鸭绿江-松江断裂带,前人称鸭绿江深断裂(大断裂)。该断裂由辽宁沿鸭绿江延经吉林通化地区的集安,过松江延入黑龙江绥芬河一带。长达1000km以上,总体走向北45°~50°东。断裂带在航磁图上反映明显,利用重力资料推断在临江-松江一线大片玄武岩之下,有北东向断裂存在,且连续性较好。从建造资料看,该断裂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断裂西南段位于早印支期形成的浑江槽地东南侧,北段控制华力西晚期-印支早期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群,燕山期前表现为逆钟向压剪性,错移距离达30km左右。晚三叠世-侏罗纪转为拉张或张剪性活动,控制了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及白垩纪的沉积和火山喷发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