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仪式和音乐文化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礼乐文化是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征。礼乐文化代表着“天人合一”,重视和谐的理念,强调美善的统一,深刻地拥抱哲学理念,体现艺术追求,表达仁义道德的理念。它不仅与古代政治文化融为一体,也是法治的重要补充。礼乐文化往往成为一种外交手段,而且具有准宗教的含义,表达了古人的信仰和追求。
礼乐文化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先民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早在西周全盛时期,仪式种类繁多,《礼记礼器》有“三百经三千曲里”之说。这些仪器部分格式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左传僖公十一年》说:“尊重,礼貌,不尊重,礼貌。”《孔子集语劝学》引用《尚书大传略》的话说:“孔子说:不尊重和粗鲁,粗鲁和不正直”。《管子五辅》说:“夫人会知礼,则尊,尊则尊,尊则不超。”由此可见,尊敬作为礼仪的基本特征,在先秦儒家等诸子中是被认可的,楚简也不例外。在《五行》上,有“尊重与尊重,礼貌”,“尊重与尊重,礼貌”,“尊重与付出,礼貌”;《性自命出》中有“客礼必有夫斋之容,祭祀必有夫斋之敬,丧礼必有夫爱之哀”;《语丛一》上有句话叫“礼生于庄”。这些都鲜明地表现了礼敬和尊的特点,说明中国古代是礼仪之邦。
至于“乐”,其基本特征是“和”。“和”本来是指音位上的和谐关系。《老子第二章》说:“声与声和谐”。《荀子乐论》 《礼记乐记》说:“享受的人不能老。”“音乐家们,努力讲和吧。”“音乐家很和谐。”"音乐家是天地之和."这些都表明,“和”是音乐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和”与“礼”相匹配,起到了遵守礼义的辅助作用,表达了不同的和谐思想。比如《尚书虞典》“八音和谐,无人胜,神与人和”,强调人与灵的沟通与和谐。《国语周语下》有“平安快乐,平安平安”。声音和谐,律平。”“于是乎,无阴之滞,无阳之散,阴阳之序,风雨来,甲生无数,民和利,事有准备,事有完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礼记乐记》曰:“乃王本之情,度集之礼,制之礼,怒之和,五仙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怒而不怒,柔而不怒,四滑手于中,外攻,皆固其位而不相胜。然后借鉴它,拓宽它的节奏,保存它的文采,以“粗绳、小法、大法”的称号作为结局的顺序,行事如物,这样就能在幸福中看到贵贱、老少男女的亲近感原则。所以,‘乐观’。”重点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另外,楚简《五行》说:“和为乐”,“和为同,同为善”。《尊德义》曰:“欲治乐极生悲,人不可惑。反之,请便。”将音乐与人的和谐心理联系起来,认为音乐可以调和感情,使人际关系和谐,使人表现得更好。甚至认为通过音乐可以有效地宣泄人的悲伤情绪,使悲伤趋于平和、混乱、混乱,从而不违背礼义。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把它作为培养仁、守礼的重要手段,这是礼乐圣人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尚书舜典》:“皇上说:隗嚣,
礼乐之教被认为能够调和人心,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婆媳和谐相处。孔子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他说:“如果你练习诗歌、书籍、礼仪和音乐,你的弟子就会教导公众,从远处而来。”他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诗》 《书》 《礼》 《乐》 《易》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博学多闻,有礼貌”。他提出了著名的“以诗为乐、以礼为礼、以乐为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接班人荀子在《春秋》中强调的更为明确:“先王的礼乐,不以报口欲,教民爱恨,反对仁义。”
总之,先秦儒家作为西周礼乐思想的继承者,特别重视礼乐的教化和教育功能。初剑《乐论》说:“是以教授政治家为主。如果你以礼施教,人民将得到力量的回报。如果你以教书为乐,那么人民就会为之奋斗。”《尊德义》也强调礼乐的教化,说:“圣贤会对照自己的阶级来讲,观察它的秩序,反过来遵循它,体现它的意义,节约它,根据自己的感受出入,然后复课。教书也是为了那些生而有德的人。”也就是说,通过讨论、抗命、节俭、通达等手段,道德就诞生在心中。“劝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价值,培养良好的仪态,整洁的仪容,乐天,乐悟,从而建立起一种恭敬、平和、和谐的社会形态。
总之,仪式和音乐文化从其基础、特征和理论,以及其教育功能和学术影响等方面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