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处死和秋后处决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凌迟处死,刑罚名,始见于辽代。“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凌迟”主要是针对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设置的。也就是说,“凌迟”主要是用来处死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的。

在明清的律法中,死刑被分为立决(立即执行)和秋后决(秋后执行)两种,惯称斩(绞)立决/监候。在这里,秋后处决是被用于与立即执行相对的一种缓期执行方式。明清的法律条文里都注明了死刑案件(称为真犯死罪)是立决还是秋决。

扩展资料

秋后处决的来历:

明确提出“秋后处决”这一理论的是西汉的董仲舒,当时正值汉武帝执政,汉武帝急需一个思想来给“君权神授”披上合法的外衣,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五行学说”正好应运而生,从此之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都采纳“秋后处决”这一做法。

秋后处决,在现在看来虽然有点维护统治阶级的色彩,但从另一方面看也给犯人申冤提供了时间和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发生几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迟处死

百度百科—秋后问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凌迟:零刀碎剐受刑人处死的刑罚。是封建酷刑之一。凌迟刑所剐的刀数,也有规定。
封建社会的死刑,一般放在秋天进行。

凌迟刑的处刑方式很残忍,一般记述是说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而历代行刑方法也有区别,一般是切八刀,先切头面,然后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后枭首。但实际上比八刀要多,清朝就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几类。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双眉,三、四刀切双肩,五、六刀切双乳,七、八刀切双手和两肘间,九、十刀切去两肘和两肩之间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两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两腿肚,十五刀刺心脏,十六刀切头,十七、十八刀切双手,十九、二十刀切两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双脚,二十三、二十刀四切两腿。
实际执行时,还有更多的,最多的是明朝作恶多端的太监刘瑾被割了三天,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到公元1905年的光绪年间,凌迟刑被废除。

秋决: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16
凌迟是死刑的一种,极其残忍,最高境界是剐三千刀而犯人不依旧死。

秋后处决(秋后问斩)是一种古代执行死刑的制度,过去除了罪大恶极之人是斩立决外,一般死刑犯人都是先关押,待立秋之后一并执行死刑。这主要是自西汉的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的所谓“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依据是“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该在春夏行赏,在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他提出这个说法以后,“秋冬行刑”才逐渐被载入律令并制度化。

还有说法是秋后农闲,百姓没什么事,行刑时有更多人注意,此时行刑更有警示作用。
第3个回答  2008-10-16
凌迟是一种刑罚名字,即一刀一刀割死,它在以前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名字,即"千刀万剐"中的剐刑.
而秋后处决只是定下死刑的时间罢了,其死的方式好像一般是砍头的样子,字面意思就是说在秋后这段时间内处死,没凌迟那么残忍.
第4个回答  2008-10-16
两个概念
凌迟是一种刑罚,即是把人一刀一刀割死
秋后处决是被判死刑的罪犯在立秋以后行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