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红与黑》,谈谈这本书怎么样

最近想看红与黑,觉得这部书怎么样,是否值得一看,看完能有什么收获没,有看过的过来谈谈感想嘛,不要给我网上摘一段就可以了。

中学时看过,那时不理解,后来学了外国文学,才知道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写得很好,于连这个形象刻画得很好,他出身于一个小木场主的家庭,因为瘦弱被父亲鄙视,而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向上爬。他的偶像是拿破仑,因为拿破仑就是依靠个人奋斗发迹的。我找了篇论文,希望对你有用。但是,我仍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
《时代夹层中的红黑浮沉——以于连的性格矛盾看其悲剧结局 》
赵宏涛
时代锻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改变众人命运而进行的团体性抗争奋斗努力会影响甚至造就一个新时代。但若基于个人私利单枪匹马去仇恨去反抗,结果无非两种:蜕变或毁灭。古今中外历代的农民起义,民间英雄的结局多有论证。而从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主人公于连•雷所尔身上更可窥一斑。
于连自称“平民”“木匠的儿子”,但严格意义讲,他的父亲已由农民发迹为锯木厂主,他本人也先后在谢郎神父、德•瑞娜夫人和神学院里受到教育,他属于小资产阶级行列。儿童时代,他看见拿破仑骑兵威武地从本乡经过,便发狂想进入军界。那时平民尽可以披挂上阵,“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将军”。
拿破仑就是极好的榜样。但在复辟时代,一切都变了,没有财富,没有高贵的出身,就没有出头之日。历史为于连这一代青年设置的就是这样的处境:他们生长在英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弟和金钱主宰下生活,这样的社会现实,只能有两种选择:退避或反抗,即如中国三国两晋的隐士时代。于连的好友富凯奉行前一种态度,他深山里离群索居,卖木材以求洁身自好。于连则迥然不同。他追求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实现梦想,他决心与阻碍他达到目的的整个社会展开斗争。最终抗争的结果是失败。这里,我们必须正视于连性格的复杂性:他既对上流贵族社会充满着鄙视和愤慨,又对上层社会的生活充满向往。他的走运靠的是自己的不懈奋斗。他清楚自己的平民地位,也唯恐因此受到上层社会的轻贱。作为踏入人生竞技场的第一步——给市长孩子当家教时,他的第一句话“我不愿当佣人”,第一个问题“我跟谁同桌吃饭?”德•瑞那市长给他的一点赏赐,被他视为一种屈辱。他对平民阶级的活力充满信心,“这些贵族,如果让我们跟他们进行一次武器对等的战斗,他们会怎么样呢?”他对命运和社会发怒。然而,于连作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和他千方百计要超脱自身所处阶级地位、飞黄腾达的个人野心紧密联系的。如果说儿童时代渴望进入军界是因受老外科军医讲的那些战役的鼓舞,出于对“披着白披风,戴着黑长鬃毛的头盔”的拿破仑骑兵威武气概的羡慕,那么,青年于连却欲眼炎炎地盯着金钱和权势。“我知道怎样选择我这个时代的军服,有多少红衣主教,他们的出身比我低,然而却掌握过统治大权。”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于连对上层社会的丑恶观察得很透彻,并怀有强烈愤懑:正如司汤达所说,他是反动阶级最无情的揭露者、批判者。在德?瑞那市长家他鄙视这个贵族的贪婪和吝啬,把嘲弄这个“享尽了财产带来种种好处”的“畜生”引为快事。他对资产阶级暴发户瓦尔诺更是深恶痛绝:“自从掌管穷人的财产后,把自己的财产显然增加了两三倍……我敢打赌,他甚至连专供弃儿用的费用都要赚!而弃儿这种穷人的困难要比别的穷人还要神圣得多,啊!这些恶魔!恶魔!”于连经常自诩“高洁”。声称虽出身低微,但并不卑贱。对瓦尔诺之流,他甚至宣称,即使他搜刮来的钱分我一半,我也不愿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我心中引起的轻蔑,我不可能不让它流露出来。但于连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老练的伪君子”。为了由教会的道路往上爬,他隐瞒真实思想。明明对《新约》和《论教皇》都同样不相信,但利用自己超人的记忆力,将它们牢牢背熟,称它们为所有人的行动准则。他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装成虔信的样子。在阴森可怕的贝藏松神学院,在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修道者之中,于连施展其伪善本领,处处小心谨慎,等待时机,但最终以后台院长彼拉神父的被排挤而离开,去巴黎的大臣拉穆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侯爵府是个反动贵族据点,是个“阴谋与伪善的中心”,由于于连聪明干练,得到侯爵的信任和重用,他参加保王党的阴谋黑会,并遵照侯爵指令,把秘密情报送往国外。这时的于连已明显有妥协现实的成分。于连抗争社会的个人进取野心也体现在他的爱情道路上。他上爬的道路的确少不了女人,但与莫泊桑小说《俊友》主人公靠女人上爬不同,于连追求上层社会妇女时,从未放弃平民青年的尊严。他追求德•瑞娜夫人,是因要减轻她对他这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十之八九会有的“轻蔑”。而搏取玛王弟尔特小姐的青睐,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公子哥更有被爱的价值。在复辟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于连的两次恋爱,具有小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积极意义。于连身上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个人进取野心
最终使他被贵族和教会狼狈为奸合谋出卖。狱中的于连终于清醒,他懂得了贵族阶级绝不会让他这样出身微贱的人混迹于上流社会。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斥责控诉这个维护贵族特权、对平民青年压制和摧残的不平社会。被判死刑后,他拒绝上诉和营救,用死向不平等社会放出最后一枪——反抗性格达到高潮。
纵观于连,他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迫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的爱憎、追求和最后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一时期被排斥于政权之外的中下层资产阶级青年是典型的。他性格复杂,既有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的一面,又有投靠的一面。于连思想基础是自我中心主义,他的反抗仅仅是为了个人发迹和飞升,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者一旦个人追求取得满足,就很容易向现实妥协。于连所追求的飞黄腾达、财富地位得到部分满足时,他就成了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得意忘形,做起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司汤达以深刻有力的笔触真实揭示了于连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或者说一介平民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由于统治阶级一个平民有分享其权利的权利,所以于连最后仍以一个反抗者的身份而败阵,这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
这部书的巨大价值还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一个“英雄”的概念。所谓“英雄”,实则社会统治的一个需要,是统治阶级认可、标榜宣传的统治工具,而非一个具体的个体。所以选择怎样道路成为什么人物,看清自身所处的大时代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1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绝对值得看。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叫于连索雷尔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爬上社会顶层,并最终功亏一篑的故事。本书以拿破仑倒台后,波旁王朝为社会背景。
男人必看《红与黑》,女人必看《简爱》。
给你几句该数中我最喜欢的几句话和几段文字,绝不是复制摘抄的!!!
第一,于连看见一只鹰从头顶上那些大块的山岩中飞出,静静地盘旋,不时画出一个个巨大的圆圆。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随着这只猛禽。这只猛禽的动作安详宁静,浑厚有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这曾经是拿破仑的命运,有一天这也将是他的命运吗?

第二,谁能猜得到,在这个面色苍白、性格温柔、柔弱似少女的书生,内心隐藏着一颗哪怕九死一生也要飞黄腾达不可动摇的决心。

第三,夫人,我出生低微,可我并不卑微。

第四,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 ——节选他在法庭上的自杀性演讲

总之一句话,讲的是个穷小子奋斗的故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14
《红与黑》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有的书当你不理解时也许会觉得枯燥,但是它又是如此精炼,没有一个情节是多余的让你敢说是可以去掉的。《红与黑》就是这样一本书。
卓越的心理描写让人思考和回味。
第3个回答  2008-12-13
怎么说呢,司汤达的文章有点像霍桑(写红字的那个),充满了浓浓的宗教味。如果楼主对jesus不感冒的话,还是别看的好,不然不能够理解那种人性和神性的交织的复杂
如果真想看名著,建议看大仲马的

那个什么, 神奇的小瓶子,从哪里复制来的东西,口口声声资产jie级......等你读了大学就知道,不要老是拿阶ji观念说事,意识xing态不等于一切
第4个回答  2008-12-12
好歹也是世界文学名著,文学性和艺术性是相当之高的,不过毕竟洋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和中国不一样,如果你追求趣味性的话就甭看了。至于想收获些什么,那就看你怎么去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