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红与黑这本书

如题所述

主题分析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作者用它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
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是司汤达艺术上的突出之点,心理活动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势下一种必然的反应,而且又反过来投射到当时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活动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4]
人物分析
于连的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但却像掠过夜空的流星一样灿烂。他生命中的高潮是两次非同寻常的悲剧性爱情。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深刻而复杂,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又天真,既复杂又单纯,所有这些水火不容的对立特征,使于连成为一种特殊的典型。
有些读者会感到奇怪,为何于连拒绝辩护上诉,主动赴死。实际上,当时于连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他所仇视的那个阶级和他所抱定决心加以反抗的社会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这样他在肉体上虽然能够得生,但在精神上却将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对人生的挑战坚持到底。这样,于连就必须挺身赴死。
于连选择了死亡。正是对于死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司汤达所塑造的这个叛逆性格的完整性。
从表面上看,于连蔑视当时法国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但他所践踏的,却是在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们仅仅挂在口头上、谁也没有意愿真正遵守的虚伪的道德信条。于连是一个大胆的说谎者,但这是因为欺骗和谎言已经成为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人借以谋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称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显贵们正是在“为社会服务,为公众献身”的招牌下,为自己及家族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5]
5作品影响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6]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
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状况。[7]
6作品评价编辑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美国教授 费迪曼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法国杰出小说家 纪德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高尔基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外国文学史》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2
主角是各反叛人物,写的非常现实,我看完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很真实,有心的善良时也有贪念
第2个回答  2017-08-24
很久之前看过的,记得看完的感觉是作者将人物角色内心活动描写的非常生动
第3个回答  2019-03-23

    首先《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其实小说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小说的故事梗概:于连来自乡村,是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他不愿意待在家乡和父母一样,当木匠每天和家具打交道,因此跑到了城里当了神父,钻研起神学,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他聪颖好学,从小受启蒙思想熏陶。具有反抗精神的于连,19岁那年进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因与市长夫人瑞娜夫人有暧昧关系被迫离开小城,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又因院内党派斗争不得不离开省城来到巴黎德·拉莫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他因才华出众,颇受侯爵赏识,并博得他女儿玛蒂尔德的好感。但正当他沉醉在30岁时当上个司令的美梦时,市长夫人的揭发信,使一切希望成了泡影。在气’偾之下,他试图枪杀夫人。事后,得知夫人的揭发信是在忏悔教士强迫下写的,他痛悔不已。在监狱里,他不愿申诉,而且拒绝接待探监的玛蒂尔德小姐,只喜欢与瑞娜夫人相处,最后终于上了断头台。三天后瑞娜夫人也抱着孩子离开了人世。小说写的都是年轻人在异乡的奋斗史,经历了短暂的成功,但最终获得的是失败。

    小说的艺术价值:那么小说在艺术方面具有哪些鲜明的特色呢?第一是摆脱了以往纯粹按照线性时间安排小说情节推进的结构,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显示了作者在小说结构艺术方面的创新;第二是杰出的心理描写。作品的主要艺术魅力是对人物行动时的深刻心理分析。而其最为突出的成就,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在整部小说作品中,主人公于连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曲折变化的历程。连这个人物形象,还具有一定的性格分裂特征,他既自尊自爱、勇敢真诚,同时又自卑、怯懦、虚伪;既富余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独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为什么书名叫红与黑?

    小说原取名《于连》,等到正式出版的时候则又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只所以改名叫《红与黑》,有人说,红代表法国大革命时期,黑是教会势力猖獗复辟时期;有人说,红是法国军官的军服,黑是教士的教服;有人说,红是热情,黑是阴谋。不过后来也有读者说,《红与黑》代表书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于连的成长经历和德•雷纳市长夫人的爱情,是谓“红”;后半部分主要写充满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是谓“黑”。红色的爱情,读起来轻松愉快,故事性也强。黑色的政治,戎长拖沓,十分枯燥乏味。特别是书的结尾,于连死后第三天,德•雷纳市长夫人也随之自杀,真正感到如梗在喉。

    这部作品在整体上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红与黑》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它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例如小说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就对法国贵族政权蝇营狗苟的卖国行径给与尖锐批判。此外作品还对当时的神学院的伪饰进行了大胆的揭露。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