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其病根在寒,故只需驱寒,无需导热下行——这样说对吗?

如题所述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上热,一般指的是肺或胃的热,这种热一般都是虚热而不是实热。下寒一般指的是肾的寒气重,或说肾阴不足。这种症候的病因是下面寒气太重,所以热气下不去,加上热本身就是往上走的,所以下寒治好后,上面的热证自然就消失了。这是针对体虚,劳累过度,或是寒气直接伤肾的症候。一般人劳累后房事,容易这样。如果这个下指的是中焦脾,还没下到肾,那就是上肺热加下脾胃寒,这种症候出现在吃大量冰激凌,或是爱喝冰水的人身上,那么要清上温下。其实只要温好下,上的热自然会消。热有上升的性质和往外透的性质,所以热在表,不严重,自然会解。这个干姜不是用来保护中焦的,是用来补肾阳的,保护中焦用生姜就可以了。外热内寒和上热下寒基本一个意思。外也好,上也好,都是肺的问题。上焦只有肺嘛。追问

说的太好了,受教受教——不过如果想要见效快些的话,是不是就必须引火下行——这样没坏处吧?
另外, “一般都是虚热而不是实热”——就是有非一般的情况,那是怎样的?

追答

要见效快不是引火下行,而是往外透热。只有引火归原这一说,肾火外泄,心火旺,所以用点肉桂,把心的余火引到肾那里。非一般的那就是像你感染了非典,很快引起肺热实证,而且此热很盛,可能直接攻心,引起昏迷。一般肺虚热就咳嗽下,肺实证就是咳嗽吐血了。

追问

1
“往外透热”大概是咋搞的?此法和驱寒比起来咋地?
2
肾火外泄是阳虚吗?是肾精不固吗?其导致的心火旺是因为肾火跑到心那里去了,还是因为“肾主水,心主火”肾水虚不足以克(是“克”还是“滋”)心火?
3
这里的“热”到底是指“肺或胃的热”,还是指“肾火”呢,抑或i是说两者有因果联系?
4
肉桂能把余火引到引到肾那里——这么说“桂附理中丸”也能对付上热下寒了?

追答

...,中医现在的理论发展,不谈一些其余的几大家的自家秘籍。主要分为两大块。一个是伤寒论,辨寒症,对寒邪侵入人体的传变途径,症状和治法有很深刻的临床指导意义。第二部就是温病条辨,专辩热证。所以中医现代的治法,先辨寒热,然后用相应的方子加以加碱。以前温病条辨没出来的时候,所有外感症候都被当寒症治疗,就是你说的驱寒,用麻黄,桂枝发汗,汗法解表。后来一些流行病来了,用汗法治一个死一个,所以人们就发展了经典,结合临床,这样温病条辨出来了,其治法为透,用连翘,金银花,桑叶,菊花等等透邪。体表有寒,那么就用汗法,化寒邪为水,排除体外;体表有热,那就用透法,化热邪为气,热气不是喜欢往外散嘛,那就推一把,让他快点散出去。具体辩证要看些书,伤寒论和温病条辨。肾火一般不是外泄,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比如你劳累过度,那么肯定阴阳两伤,第二天,阳气很快恢复,因为你处的环境基本室温都大于人体内温,而水分不足,如果你常年生长在雨水茂盛的地方,恭喜你,你不容易阴虚。否则,你肯定阴虚,因为阴一般代指血液和精华液,人缺血一两天肯定补不回来,这个时候阴少了,阴阳互补,阴少了,那么多余的阳气待不住,待不住就往上跑,这个血液内多的阳气一般直接接触心,所以通常是心火旺,当然,胃也常会被阳气串。心火旺的症状是眉心长痘,肾火旺是下巴长痘,胃火旺是口腔溃疡或是嘴边长痘。热一般是指热邪,引起病变的物质的代称,你的病变符合热入侵的特质,那么这种病邪被称为热。桂附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加减,其主要还是对付经常拉肚子,肚子痛的下寒症候,作用部位在脾胃,因为有附子,所以补肾阳的作用也有。但是上主要还是指肺,对付下寒没问题,对上热没什么用,如果是下寒引起的热可以自己恢复,不是的话那还是要加解表的药。用肉桂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主要用于失眠或是下巴痘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0
怎么可能啊!在伤寒论中经典的方子:栀子干姜汤,就是清上温下。上焦热而中焦焦寒,如果单用栀子豉汤会出现腹泻的情况。所以加上干姜来保护中焦。
在临床上寒热情况往往是从综复杂,所以要审时度势的用方。追问

怎么可能啊!——指的是啥?

追答

上热下寒,其病根在寒,故只需驱寒,无需导热下行

追问

错在哪

追答

热着寒之,寒者热之。上热下寒,当然应该上焦要清宣郁热,对于下焦要温中补虚。

追问

哪种中成药合适?
另外,如果是“外热内寒”,又怎么办?

追答

你一点都不懂中医,没事情研究这个干什么呢?把自己弄得很苦恼。我从你的问题已经发现你对中医一窍不通。放弃吧,有病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