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最近了解了关于崇祯帝杀袁崇焕的事,感觉还有疑问,首先袁崇焕几十年的一贯表现足够证明他对明朝政府的忠心,崇祯帝是傻子吗?怎么就轻信他勾结敌军?杀了拿命保护自己的人?崇祯帝脑子短路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原因在于:一、袁崇焕擅杀大将。袁崇焕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毛文龙,按明朝的规矩,要处死毛文龙这样的一品大员,一定得皇帝亲自下旨才行,不然就是欺君之罪。正是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敌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增强了后金的实力,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参考文献: 《满文而袁崇焕杀毛文龙,事先根本没跟皇上通气,属于擅作主张。》

  二、袁崇焕成名太快,不得人心、不懂得揣摩皇帝心思,个人行为膨胀。 袁崇焕那是一夜成名,加官进爵短短只用了两个月,就从六品小官升到了副部级的兵部侍郎、辽东巡抚,不得人心,没过几天刚刚平步青云的袁崇焕,就被人抓住了把柄,因为当时锦州失陷,大臣纷纷弹劾袁崇焕,本来可以去救援,你没有去救援,很多人用锦州失陷作文章,而当时崇祯皇帝也没有给袁崇焕做主,他误信了他所亲信的人,所以最后袁崇焕被迫回到老家。 

三、皇太极的反间计是导致崇祯帝杀死袁崇焕的导火索。崇祯志大才疏,年轻气盛,刚愎自用,且疑心太重,皇太极设计陷害说袁崇焕要叛变.这么简单的离间计崇祯皇帝居然信了。袁崇焕曾承诺崇祯帝五年内收复辽东,后来迟迟不兑现,让崇祯帝给十分失望,可以说袁崇焕自身的不谨慎,信口开河,让崇祯帝再次起了杀心。

四、袁崇焕太贪心,滥用军饷。袁崇焕不断的增少兵员,把节约下来的钱财通通搬回家,用钱财贿赂买笼毛文龙的部下。

生性多疑的崇祯始终无法做到对将士的信任,才有了满朝无人,群臣负我的想法迎来了明朝的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6
两方面的原因。
1、从根本原因来看,是袁崇焕的长远战略与崇祯皇帝急于求成的战略意图相矛盾。袁崇焕面临的局面是,自萨尔浒大战以来,明军由于战略错误连战连败,原本数量就不多的精锐野战军损失殆尽,这导致了后来辽东明清战争中明军始终无法与清军野战争胜,只能被动的据城死守。袁崇焕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而且他手下的军队来自天南海北,都是当初明朝廷支援辽东战场的部队被打散后的残部,士气低落,兵甲不整,战术各异,连说话口音都不一样。要把这样的一支军队整编成可以击败后金收复故土的精兵劲旅是需要时间的。而崇祯皇帝在军事上几乎是个外行,完全不了解辽东战区的实际情况,偏偏又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急切地要求袁崇焕尽快取得辽东战场的胜利。用句老话说,他就是希望“今天一个冲锋,明天解放全中国”。这种军事幼稚病是导致明军的失败以及袁崇焕个人悲剧的根本原因。
补充一下“五年平辽”和“辽饷”问题。其实,袁崇焕虽然在辽东战斗的十几年,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基层官员,后来当了高级官员了却也不是最高的;他真正成为最高首长是在崇祯登基后,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有条件实现他的全部战略规划。而时间才过了不到一年他就被崇祯杀了,所以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时间。而辽饷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归他支配也就那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说,有人说袁崇焕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而无寸功的说法是偏颇的,一年的时间够干什么的?
另外,“五年平辽”的约定是对君臣双方的约束,不能因为皇上说我看你第一年就没做好所以你后面肯定做不好了就废约。五年后,如果我完不成约定那就追究我的责任;但是五年内,皇帝应该依据约定给我充分的前线自主权,尊重我的一切决策,哪怕我有任何的失败,只要我能在五年的时间内完成约定都是成功的。
而且,”五年平辽“也并非妄言。后来北京保卫战可以看出来,关宁军的战斗力已经有了惊人的进步,在野战中也可以以弱胜强;可以预计,只要在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整编军队,明军就有足够能力向后金发动战略反攻了。

2、北京保卫战期间的政治斗争态势决定了袁崇焕必须死。敌人侵入京师重地,总要有人负责。其实,这个责本来不该袁崇焕来负,因为后金入关是绕过了他的防区,从刘策的防区入关的。但是他责任感强,主动出兵勤王,在冀东地区主动寻找后金主力,并做出了”必不令敌越蓟西“的承诺。结果后金军还是过了偷越蓟门,这不能否认是袁崇焕的重大军事失误,但也要看到,袁崇焕已经尽力了,他毕竟是以弱势兵力对战优势敌军,他的心腹爱将赵率教也以身殉国了。但是,政治是不问原因的,从他做出承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承担起了整个事件的责任。他也许不是没想过后果,但可能他认为皇帝还需要自己平辽,和自己还有五年之约,所以最多不过是斥责、罚俸而已;他没想到崇祯会这么短视,做出自毁长城的决策。
我们常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这只是总体而言的。在具体问题上,人民群众也可能被蒙蔽,因为人民群众也是人,也有利益;而且人民群众往往素质不高,看问题不长远,更容易做出短视的决定。后金入侵京师,北京城内上到贵族地主,下到贩夫走卒都受到了损失,他们需要有人对他们的损失负责;这个时候他们看不到袁崇焕镇守边关的战功,只知道袁崇焕没有守住他们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甚至看不到正是由于袁崇焕的拼死力战保住了他们蜗缩在北京城里的性命,而只知道他们在城外的财产都损失了。所以,当崇祯推出袁崇焕当替罪羊的时候,人民群众把所有的怒火都投到了他身上。但是呢,袁崇焕死后”天下冤之“,那些没有直接利益纠葛的老百姓最能看清楚真相。
第2个回答  2013-07-16
赏罚分明。
崇祯登基之时,决定重用袁崇焕,要官给官要权给权,督师不够,还要军政一把抓。擅自处死毛文龙,崇祯也忍了。要多少军饷全部给足。崇祯给予袁崇焕最大的信任,源自袁崇焕之前的表现,更多的是平台召对时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
客观上说,以当时的局势,五年平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袁崇焕作为在辽东多年的将领,这个方略由他提出,不懂军事和辽东情况的崇祯选择了信任和支持。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就在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战略后一年半时间,后金的军队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其中有准备不足,有战力不足,也有指挥失当等原因,但是上面说了,崇祯不懂军事,他知道的就是,袁崇焕是督师,这一片防区是你管的,被敌军突破就是你的责任;五年平辽是你提出的,五年过了三分之一平辽没有成果反被人打到腹地,也是你的责任。
这个时候,袁崇焕是否有通金已经不重要了,作为北方国防总司令,这么重大的责任足够撤去他的职务,再加上崇祯对他期望后的失望,杀他并不算过。至于处死的罪名是什么,有关系吗?

崇祯不是傻子,非但不是,而且聪明之极。袁崇焕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拒敌于外,反而不奉诏引兵还京,驻扎城外,更要求进城修整,这些从军事角度来说,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决定,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边防将军没有旨意就把兵带到皇城下,还要求进城,谋反的嫌疑太大。但是崇祯只是拒绝了进城的请求,没有斥责袁崇焕,还进行了赏赐。直到他挡住了后金的进攻,稳住了局势才考虑动手。对于一个不再信任的人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不是聪明是什么。

袁崇焕有没有勾结敌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要是勾结了崇祯能有机会杀他吗?显然没有,真要勾结了,都到皇城脚下了要演什么戏。但是对于城中利益受损的官僚百姓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大量的田亩、宅院、产业在北京城周边,后金兵锋所指,这些都化作乌有。这一切的责怪全都集中在了袁崇焕身上,据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之时,北京城有不少人吃了他的肉,其中国仇少,家恨多啊。
最后,关于传说中的反间计,太拙劣了。当笑话看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有这嘛事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袁崇焕的重要、忠心是我们后人的看法,让当时的崇祯皇帝看到他的不可替代不是很现实。相反,看到的是问题一大把:

    曾经党附魏忠贤,而自己却又是东林一党

    自夸五年平辽,实际上没完成也根本完成不了

    任人唯亲,和蒙古族将领满桂等人矛盾颇深

    擅杀毛文龙,轻视皇帝(这一条就够死罪了),而且也是自毁长城,毛文龙若在,皇太极未必敢轻易入关。

    在回防北京时仍任用私人,和其他人矛盾严重。

还有很多,冒功、贪污什么的都是小事了,结论就是在他的身上花了太多钱,却没有成效,而且人不怎么样,杀了他不奇怪。

我们今天看重他是和其他将领比出来的,另外还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吹捧,这就是距离产生美。袁崇焕的能力是有的(但功劳打折扣,炮伤努尔哈赤致死只见于朝鲜《李朝实录》,还是他自说自话,可信度不是很高,这事到现在还有争议),但单就法律而言,杀他并不为过。当时崇祯皇帝在他身上给予太多的希望,结果钱花了,很多人被他排挤了,皇太极也就到了北京城下,不杀他谢罪才怪,当时太需要一个为失败负责的人,而袁崇焕是不二人选。袁崇焕死后百姓分食其肉就是明证。再说还有东林党和其他政治派别的争权夺利,看起来只要不是除了他别人守不了北京,他就非死不可。有没有反间计不重要,重要的是崇祯想杀他。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9-23

袁崇焕被杀并不是崇祯的一时兴起,早在袁崇焕夸下“五年平定辽东”时,崇祯事后得知他只是安稳自己的话,就有些不满,后来杀毛文龙一事更是触犯君臣底线。再后来,袁崇焕引后金军队到北京进行截杀,更犯了忌讳,所以崇祯杀他是早已注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