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花重(CHONG)锦官城的读音,有权威依据没?

可能是否因为从小我的语文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吧,一直都是锦官城花朵重叠之感,所以一直教的(CHONG)声。

突然发现现在变成(ZHONG)了,真接受不了,怎么解释都觉得牵强。

所以想问:ZHONG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的?有什么决定性的权威依据么?我在大家都说ZHONG才对的时候,只觉得之所以明明牵强还要说不读CHONG读ZHONG才对的时候,是因为有大腕之类的人读错了,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全体人民跟着他一起犯错颠倒黑白呢?甚至不惜擅自篡改原诗,毕竟杜甫是不可能从坟里起来的。
========摘抄他人答案的分割线始========
根据课本注释,“花重”的“重”理解为“沉重”,读为“花重zhòng锦官城”,未尝不可以。不过,读作“花重chóng锦官城”,“重”字理解为“繁多,重重叠叠”,意境是否更美?zhòng 的着眼点是一朵花,因为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饱满沉重了;chóng的着眼点却是一片花,甚至是整个春光,因为春雨的滋润,百花争芳,重重叠叠,让人油然而生“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慨。

我对学生实话实说,我对古诗的平仄理解非常之肤浅,可说是一片空白。那么仅从诗的意思理解看,从诗的意境看,读哪一个音更合适呢?
同学不假思索齐读:晓看红湿处,花重chóng锦官城。

本文上传:蒋晓静
========摘抄他人答案的分割线完========

请大家看以上这老师的回答,他的意思与我的一样,锦官城在繁花重叠之中才是全境吧

应该念zhòng。
从格律的角度来讲,这一句是仄仄仄平平的格式,所以这个字须为仄声。chóng为平声不合,zhòng为仄声,这才合律。
从这个字本身来说,据《说文》,重本义是“厚”。从这个意思引申,为什么会变厚呢?因为“重叠”嘛。那么变厚了会怎么样呢?当然会变“厚重”。实际上两个意思本来就是从一个源头演化而出的。杜甫饱读诗书,自然不会不知道。这两个意思本来就没必要强加区分,老杜下此一字,便都说尽了。因此无论读哪个音,实际上都包含了另一个音所表示的意思。不能说,读作zhòng就没有意境了。
从内容的角度讲,《杜诗详注》引梁简文帝诗:“渍花枝觉重。”当然了,古诗词里面“花重”连用的例子很多,平仄两种读法都有。不过与《春夜喜雨》意境相符合的,简文帝这一句可以说是最好的注脚。
诗歌的理解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规则是严格的,不容许破坏的。有些人为了将这个字读成chóng,硬说这首诗不是五言律诗而是古风,倘若老杜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这里再附带说一下。其实古代诗歌里面有些字的读音,的确是不大好确定的。比如李商隐的“一弦一柱思华年”,以前课本说“思”读sì,因为近体诗不允许出现仄仄平平平,这本不错。思字古代的确有去声的读法,但表示的意思是“忧伤的情绪”。李商隐这里显然并不是想说这个意思,不过是借用了这个读音罢了。按照格律读去声,虽然也许比较古雅,可是现在思字已经没有去声sì的读音了,个人觉得就不必这样去复古。还有些人为了押韵,硬要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成xiá,这就更是多此一举了。谁都不知道唐代人到底怎么说这个“斜”字的,xiá这个音显然靠不住。
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老师往往讲不清所以然。就像楼主转引的这一段,一个语文老师不懂得格律,还给人讲诗,居然觉得心安理得,这岂非咄咄怪事!这就好比一个数学老师对学生说:“我不懂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因为高考不会考,你们用不上。”或者一个政治老师对学生说:“我不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反正高考也不考。”可是一旦碰上喜欢思考的学生,或者相关的问题,就解释不清楚了。搞得本来非常有趣的学科都变得死气沉沉,大家都只知道绕着高考转,不知道去进一步思考。
个人观点,在中学实际教学中,怎么去解释一个字一首诗,这个都在其次——因为大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都是中国人,都说了十几年的汉语,不会没有这点理解能力的。关键是要跟大家说清楚,为什么我们把这个字读成某个音,或者解释成某个意思。教材做得也不够好,只给一个解释给一个读音就算了。其实完全可以附上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追问

我倒是希望杜甫可以亲自出来解释一下说。。。你写了这么多好像对古诗很有研究。。。不过我记得有人说过,有的时候是可以不那么死守规定的,当然我这么说你不会接受

追答

守不守规定,不是后人说了算,而要看事实。老杜那么多五律,失对仅有一例,而且仍然是律句的变格,并没有出律(尽管犯孤平)。但这里的“重”如果作平声,那就是出律,别说杜律,盛唐以后的大诗人都没有这种句式。就算杜甫亲自出来解释,他也绝不会承认一向以“晚节渐于诗律细”为荣的自己居然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潇雪也说过了,怎么理解这首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文学语言本来就应该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就算我们去问杜甫他这里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他自己也未必能说清楚;即使他自己解释了,却也未必就真的把这首诗的意蕴就都概括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尽管影响了作品的表达,但是作品完成之后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读到一部作品所感受的情绪,都不会因为作者的意图而决定。
再退一步,就算一定要说清楚这一句的意思,“重”也是可以兼任的。这一个字本来就含有两方面的意思,无论读什么音,并不妨碍其在这首诗中传递出两层意思。说是两层,也不准确。因为这两个解释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本来就是可以统一的。读作zhòng也完全可以包含楼主所理解的意思。我们现在虽然区分两个词,但是对古人来说,这种利用多音字的多层含义来丰富诗歌内涵的做法是再正常不过的。

追问

如果本来就是取的多音字,那是不是后人读CHONG还是ZHONG都是正确的呢?最正确的是两个读音都算?

追答

请注意,是多音字没错,杜甫当初创作的时候也可能确实取了多层的意思。但是在读的时候,我们总得要读一个确定的读音。如果说,这个字不处在一个平仄必须确定的位置上,那么读什么音的确问题不大。可是现在这个字位于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所以我们也就得要遵循这么个规则。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不应该因为某个确定的读音就去把这个字以至于这句诗的意思给固定死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因为格律的规则,这里要求一个仄声。我们读成去声,是符合格律,而且更加能贴合当初杜甫的本意的。

追问

你说的仄声是四声的意思么???可是我用CHONG二声来不觉得不压韵啊

追答

所谓平仄,在古代汉语里面,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演变到我们现代汉语,一般将第一声、第二声作为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作为仄声。但是由于古代的入声演变到现在消失了,第一声、第二声里面有一些字在古代就是入声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平仄和古人的平仄有时候并不一致。就比如“晓看红湿处”吧。“湿”现在读第一声,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平声,可是在古代这个字是个入声,是仄声。
平仄不是押韵,平仄对不对都不妨碍押韵的。因为从诗经开始我们汉语诗歌就有押韵的传统了,但那时候还没有平仄呢。
如果楼主想要进一步了解平仄和格律的相关知识,不妨在百度上面搜索一下。

其实,“晓看红湿处”的“看”应该读成kān,和“青鸟殷勤为探看”里面的“看”一样。不过因为现代汉语里面“看”读kān音的情况比读kàn音的情况少得太多,甚至很多人都误将“看守”里的“看”读成kàn,呈现出这么明显的倾向,我们不妨也就宽松一些。语言总是要和当下的实际一致,不能总是强调古代这个音是怎样怎样的。不过毕竟“重”这个多音字两个音都很常见,既然这样,我们也不妨就照顾一下古人吧。也就是说,能与传统相符合的地方,我们就尊敬一下古人,尽量去贴合他们的意思。实在是有冲突了,我们就按照现代人的习惯去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4
读chong吧,坚持自己的读音,还没听说读zhong的,有大腕就可以把假的说成真的了?不理他,坚持自己的,活出个个性!可以在《全唐诗》里查到。
第2个回答  2013-12-04
ZHONG,我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追问

我小时候的老师还就是教的CHONG呢

追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重是沉甸甸的意思

追问

对呀,CHONG的话就是这个全景的感觉,ZHONG的话就只是指花的份量,所以我比较接受CHONG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