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所谓“中州韵、湖广音”是什么意思?

谢谢

中州韵是我国近代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中州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分韵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样,都跟皮黄戏的“十三辙”很相近。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湖广是古代行政区划的说法,有所谓“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湖南就是湖广南路,湖北就是湖广北路。
湖广音,简单说就是这方区域(主要是湖北)的方音,是京剧语音系统里影响最大的一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31
京剧“中州韵、湖广音”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

演员艺人来自各地,带有地方口音,造成混乱。当时有影响的艺人,如余三胜、谭鑫培、王九龄等便尝试以“湖广音、中州韵”确立规则,后来又把这种口音的地域性加以扩大,使京剧韵白的声、韵、调,形成“湖广音、中州韵”,徽、汉、昆、京等语音的混合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