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实力雄厚曾是最强国,为何最后会被秦国吞并?

如题所述

这是因为秦始皇更厉害,秦始皇在古代可是一统六国的。魏国之前是很强,但是后面就没有防患意识了,军队长期修养肯定打不过别人。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和其他一些神明,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六国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建造豪华的阿房宫和庐山陵墓,并进行了五次大型游行,在著名的避暑山庄上打上了石头,彰显了威望。为了寻求永生之药,他从成千上万的男孩和男孩中送来了数千人到东海参观神灵等,这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加深了人们的苦难。第三十七年,秦始皇的阅兵回到了天津平原。然后他写了一本书,命令长子帮助葬葬,并在皇帝的统治下获得了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首先,魏国的君王心胸不够宽广,不懂得知人善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魏文侯、魏武侯还不错,但是后面的几个王就一个不如一个了。当时,吴起和犀首是难得一见的将才,而且也为魏国立下了非常多的战绩,两个人对魏国也是很忠心的。

但是,魏国的国王却没什么理由的猜忌这两个人,就怕他们将来有一天功高震主。在当时那个战乱的环境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这两个人就另谋新君,分别投靠了楚国和秦国,这是魏国非常的损失。

当时,有人推举商鞅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魏国的国王却嗤之以鼻,对于商鞅是非常看不起的。试问有志之士,看到魏国的国王如此,谁还愿意继续待下去呢?所以后来很多人才都纷纷离开了魏国,另谋出路了。

第二,魏国不够有远见。

魏国在强大的时候,没有定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于未来要如何,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当时,魏国因为实力雄厚,所以经常向其他国家出手。但是一会儿攻打这边,一会儿攻打那边,零零散散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这些战役之中,好像是夺下了很多的城池,但其实带有很强的盲目性。看看当时魏国的版图,就是东一块西一块,根本就没有办法很好地联络起来。

魏国的粮草几乎都集中在大梁,大梁在东边,如果西边有动作,那么就只能走小道。这条道路非常的狭窄,不好走。后来秦国慢慢的强大了,就开始出手对付魏国了。

魏国处于弱势的时候就等待救援军来到,但是因为版图太散,等待的时间非常长。秦军几乎都不需要做什么,就只需要等着就可以了,在等待的时间里就能够把魏国给耗死了。

魏国在最强大的时期,其他的国家都很弱小,还处于发展的时期。如果那个时候魏国的国军有远见,一鼓作气,很有可能就直接灭掉了秦国。但是魏国的国军却没有这样的魄力,给了秦国机会,使得秦国后面慢慢强大了。

第2个回答  2019-10-09
魏国后期,国君生性猜疑,逼走谋臣和武将,又因为以前树敌太多,国土地形成哑铃状,打仗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最后被吞并。
第3个回答  2019-10-09
魏国实力雄厚毕竟也是相对于之前的,秦国相对于魏国则更为强大一些。
第4个回答  2019-10-09
因为魏国后期的君主治理不行,且自我内战。没有强大的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