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歌者之词、诗化之词和赋化之词?

如题所述

叶嘉莹教授在她的词学理论体系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一文中她明确地指出:词以“具含一种深远曲折耐人寻绎之意蕴为美”。这个结论,是她在分析了唐五代两宋词在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三种主要词风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对历代词评家,特别是对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之词学理论的探讨而形成的。在这种探讨和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词学理论的框架,这个框架打破了过去“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两分法,把词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即“歌辞之词”、“诗化之词”和“赋化之词”。第一类词的作者以晚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诸家为代表;第二类以苏、辛为代表;第三类从周邦彦开始,以南宋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为代表。这种分类方法,在把握词的美学特质的同时,体现了一种发展进化的词学史观和辩证的科学态度。作者是这样论述这三类词之特点的:
  约而言之,第一类歌辞之词,其下者固在所不免有浅俗柔靡之病,而其佳者则往往能在写闺阁儿女之词中具含有一种深情远韵,且时时能引起读者丰富之感发与联想;第二类诗化之词,其下者固在不免有浮率叫嚣之病,而其佳者则往往能在天风海涛之曲中,蕴含有幽咽怨断之音,且能于豪迈中见沉郁,是以虽属豪放之词,而仍能具有曲折含蕴之美;至于第三类赋化之词,则其下者固在不免有堆砌晦涩而内容空乏之病,而其佳者则往往能于勾勒中见浑厚,隐曲中见深思,另有幽微耐人寻味之意致。④
  胡适先生在其《词选》的序言中也曾把唐宋词分为“歌者的词”、“诗人的词”和“词匠的词”三个段落,但他是站在白话文学的立场上立论的。胡适先生是白话文学的倡导者,他所注重的是在文学史上建立白话文学的“正宗”。他赞美词体,是因为词体起源于民间,“含语言之自然”⑤。他贬白石、梦窗一派为“词匠”,是因为他们“只在套话和古典中讨生活”⑥。这完全是从语言角度出发的,并没有涉及词的美学特质等更深层的东西。因此,虽然同样用三分法,但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