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的责任、经验和教训

如题所述

皖南事变的责任:问题的提出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实施其积极反共消极抗战政策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标志,是一次有计划的反共阴谋。就内部原因来说,新四军在皖变中的惨败,是与决策人项英同志对国民党顽固派存在不切实际幻想的右倾思想是分不开的。

皖南事变的经验与教训: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制定并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与策略方针是我党能够成功应对皖南事变的基础性因素。

处变不惊,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凸显出党科学判断形势与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能力,是皖南事变后我党争取国共关系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

引导舆论导向,争取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孤立国民党顽固派,是我党应对皖南事变的重要政治策略;系统总结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教训,丰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其后应对各类复杂局面提供理论武装。

扩展资料:

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第2个回答  2013-08-20
皖南事变的悲剧可以避免。  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蓄谋已久动手是必然的,但新四军北上东进战略也早已确定,因此新四军军部有充分时间在国民党动手之前冲出重围。  新四军军部坐失突围时机,主要是项英的责任。从项英同意北上东进战略拖了八个月,从1940年10月中央告诫全党小心国民党方面的袭击拖了两个月,从中央严令12月底前离开皖南拖了一周。项英一拖再拖坐失东进时机,除了优柔寡断的心理外,也与对国民党心存幻想有关。  皖南事变这一悲剧的又一原因是主张东进的叶挺并不掌握新四军军权,然而这是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国民党只能接受叶挺这样一个非共产党员当新四军军长,共产党方面必须要通过项英控制掌握新四军。  为什么新四军内部不能否决项英错误意见?项英的家长制非常厉害根本听不进其他领导意见。为什么中央不早些严令东进,为什么不采取断然措施调离项英,解决叶项矛盾?一方面皖南危机与项英问题有个逐步明朗过程。一方面项英位居要要职资历老威望高不可轻动,动了也不好找合适人取代。更何况当时中央对大区领导方式商议为主,极少严令。  940年9月歼灭国民党军3万的黄桥战役,某种意义上是皖南事变的催化剂。为什么不能为皖南安全晚点打?各地有各地的难处。主要不是黄桥打得太早,而是皖南走得太晚,黄桥战役后皖南又拖了四个月才走。  皖南事变的悲剧结局:除叶挺被俘,项英、袁国平牺牲外,饶漱石等高级领导人突围成功。军部机关与六个主力团九千余人,突围两个团及零散人员约两千余人。其余约七千人牺牲被俘。  就皖南事变具体实践来讲,这是共产党军事上的重大失利,由于失利下一步新四军更大往前发展,甩开了国民党限制,得到了更快更大的发展,摆脱了一切羁绊,由坏事变好事。国民党表面上占了大便宜,但实际上新四军军部这一块在整个华东抗日根据地里面作用已经非常小了,江北有江北的指挥机构,江南有江南的指挥机构,都归属这一块直接领导,从本质上讲消灭的仅仅是新四军的几千人,国民党承担特别大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后果,很多力量开始分化,得不偿失。  皖南事变对国共关系的影响非常巨大,皖南事变之前国共虽然有一些摩擦,有些摩擦很尖锐,但是大的合作局面是存在的。皖南事变之后这种合作完全是一种图有其表,双方之间对对方都不再抱任何幻想。当时合作能够完全存在,主要是外界的压力。就军队性质来讲,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完全脱离开国民党的控制,成为百分之百的共产党武装。
第3个回答  2013-08-20
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是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造成的。当然还有与主要领导人项英有关,项英在处理皖南事变中是有错误的,他的错误是:对复杂的形势在分析上有失误,对事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突然事变的发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当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发动进攻时,又处理失当,因而未能减轻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的严重损失。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三个方面: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正确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