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VS邓艾,谁更强?

如题所述

从历史上看,在两人所经历的大小战斗中,邓艾几乎没有败给姜维,而姜维的用兵和计谋屡屡被邓艾所破解,除了最后的诈降。姜维最后的诈降除掉了邓艾,这只能证明钟会有野心,邓艾没有心计和慧眼识人的智慧。邓艾因为没有看穿钟会有野心,没有看透司马昭,没有心计和高政治头脑,所以被害。从这点来说不是邓艾不知道姜维诈降,不是邓艾笨,也不是姜维的计谋太好,而是姜维的计谋正对要害,正对钟会的味口和司马昭之心。姜维在计谋上只能算是略胜一筹。为什么只是略胜一点呢?看看《三国志》上写的邓艾绕过剑阁直逼成都吧。很多人认为蜀军的军事部署作的好,上下一心,协调统一,那么邓艾军绕过剑门关直逼成都之计不可行。这恰恰说明邓艾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这样做的。因为邓艾看透了刘禅不会像现在的人研究的那样去做军事部署,也不会完全照姜维的话去做。要比较这两个人的军事才能要从两人所经历的大小战斗来比较。如果要全面比较,则还要假如两人在一个国家,君主充分放权给这两人,再相比两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如果放在同一个国家来看,邓艾比姜维要优秀一些,尤其是军事上的能力和全局的战略意识。当然姜维也不差,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大将,能独当一面。要选谁做元帅的话,当然是选邓艾了。如果以打分来表现的话,邓艾的各项分数应是:统率90、智力83、政治75、魅力90、战略思想90,计谋80,姜维应是:统率80、智力85、政治66、魅力83、战略思想80,计谋85.注意不是电子游戏里的分数啊。玩玩而已。不过这样以分数来比不是很好,也不直观,看不出所以然来,所以只能当一个玩耍的小游戏、玩笑而已。对姜维的评价,个人认为陈寿的《三国志》(非《三国演义》)中评价最为中肯。要说历数蜀中大将,只有关张赵马黄姜魏王、张嶷、吴懿算优秀,其中关张赵马黄姜魏王、张嶷算很优秀的将领,其中又算关张马魏姜黄为最强,姜维可与关羽相比,个人认为姜维比关羽优秀。在蜀汉后期将领中,姜维是最优秀的。可惜与陈泰、邓艾等相比还是差一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4
1)战役初期,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既定计划,放跑了姜维的主力。使蜀军得以有全师四五万人扼守险关。也许这时邓艾的偷袭计划就开始酝酿了。
  同时,沓中之战,邓艾兵力与姜维的蜀军主力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多的,而邓艾能战一月,并击败姜维(赵云次子赵广就是战死在此),充分说明了邓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以后他能指挥几千精锐渡阴平,破成都,绝不是偶然。根据记载,邓艾在关陇时招募五千羌胡精兵(12)。
  在汉中的战斗,蜀军失利如此迅速有三点原因:1。司马昭抓住蜀汉内部的斗争使主帅不在汉中的有利时机;2。蜀汉腐朽,蒋舒投降;3。成都方面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命令汉中部队执行姜维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术。
  (2)而在双方剑门对峙的时候,为什么钟会不从剑门东面绕过剑阁呢?
  如果钟会从剑门东面直接进阆中,取蜀的东南,是可以绕道攻击成都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两点不利:1,纵深迂回,而自己大后方是没有保障的,对姜维多留兵则入蜀兵力不足,少留兵则难以制姜维;2,一旦镇守永安防东吴的罗宪察觉,或力拒,或引东吴兵,那么整个局势就复杂了。另外钟会本身有野心,想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所以他是不会采取这种战术的。
  (3)双方胜败的关键是就是邓艾的偷袭计划。
  邓艾的成功不但彻底逆转了魏军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且迫使成都投降,立下不世奇功。
  而实际上此时即使诸葛瞻不败,姜维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
  邓艾能成功,固然有他气魄过人,军队战斗力强的原因,但是运气成分还是有的。这是“奇谋”的共性。
  我说“运气”主要是指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当然,这不能怪马邈。要怪就怪蜀汉决策层没有在阴平道口的涪城城放下数千人马和一个得力守将。
  整个蜀汉在战役中自始至终反映迟钝,调度失调,临阵倒戈。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诸葛亮平武都阴平就是为了巩固蜀汉防御体系,可惜还是被魏军从此突破。
  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钟会主力的牵制和吸引作用。
  (4)邓艾偷渡阴平的意义以及对后世入蜀作战的影响:
  邓艾此次奇谋的成功不但使蜀汉如期灭亡,还对晋日后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占据蜀则可以顺江直下,威胁长江下游。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北魏邢峦说:“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
  如果中国出现南北对峙,那么北方在四川的成功便是南方覆亡的开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邓艾灭蜀也曾上言准备伐吴:“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邓艾传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蜀亡教训,守蜀者必然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石敬塘攻两川,西川帅孟知祥一面遣军争剑阁,一面派军趋龙州,扼守要害,以备阴平故道;石敬塘果然遣军欲从阴平道进兵,因西川兵有备,败还。明初傅友德伐蜀,扬言出金牛道,而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而趋成都。
  可惜邓艾立下奇功,却终于没能还都,可悲,可叹!
  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第2个回答  2021-07-02
首先我对晋代人物写的后三国人物历史是半信半疑的。就比如陈寿,孙盛。陈寿什么玩意?师父是主张投降的谯周,而谯周和主战派姜维向来不和,他的徒弟在史书上怎么写他自然而然想得到了。再加上他们处在什么时代?司马家统治的晋朝,对他们来说姜维就是天天主动攻打他们的敌人,对他的描写当然不能太正面。就举个小例子:陈寿写的姜维压根没提姜维投降钟会是为了复国,就只是投降了晋而已,合着他自己投降派也认为姜维和他一样是吧,看得我血压升高,要不是后人批注修改,姜维在他的描写下就是叛变了魏又叛变了蜀的二臣贼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