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什么意思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是什么意思?

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解释,如有知道者最好能告诉我以后遇到这种问题该如何为之,谢谢。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的意思是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的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扩展资料: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这句话其中的“显诸仁”,就是说君子之道是显之于仁,因为君子之道,体现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中阳性的、光明的一面,显现在内心的仁德上面。

“藏诸用”,指的是行君子之道的人,他内心之中的仁德,是隐藏于日常行为中的。行君子之道的人,他的行为就是义举,就是正义的作为。君子的德行和仁慈都是隐藏在义的行为中。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君子之道所显现的,就是大道生养万物的这一面,大道就是具有这种成就万物、生发万物的仁慈。

君子之道显之于仁,就能成就自己内心仁慈的德行,德行由此变得充实而盛大,所以就是“盛德”,内心美好的品性会变得很充沛、很丰盛。君子之仁德藏之于用,就是把美好的德行在社会人事当中体现出来,你就一定会“大业至矣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这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③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注释:

①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②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③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④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今泽: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参考资料:http://zhouyi.sdu.edu.cn/jinzhuanjiedu/xicishang.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25

【原文】显诸仁⑴,藏诸用⑵,鼓⑶万⑷物⑸而不⑹与圣人⑺同忧⑻。

【译文】《易经》显露出众多道德观念,隐藏着众多功用,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与帝王同心同德。

注释:⑴“仁”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

⑵“用”功用,作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⑶“鼓”激发;振作。《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⑷“万”极言其多。《列子·汤问》:“高万仞。”

⑸“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⑹“不”助词。无义。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诗经·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毛 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⑺“圣人”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⑻“忧”想,考虑。《韩非子·外储说下》:“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同忧:相同的想法(同心同德)。)

第3个回答  2008-07-01
它表现出来就是仁,隐藏起来就是用,鼓动万物,不与圣人共同劳神忧虑。
可以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843655.html?si=3
第4个回答  2008-07-01
天道在万物的创生化育中、仁中、显露.在能创生化育的大用中潜藏。它鼓舞着万物的化育,然而它不与圣人同其忧患。
这种古代汉语要联系上下文,或查查关键字的含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