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3-11页“请呵护孩子的自尊心”(163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当你的自尊心受损时,你内心的小宇宙肯定要爆发了,一爆发可能就会做出令人惊讶或后悔的事情来。成年人如此,小学生的自尊心更加强烈。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而作为教师,可能摧毁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加强学生的自尊心。在一所学校里,阿廖沙被老师当众羞辱,说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听懂了,唯独阿廖沙听不明白,是不是无可救药了。你想想,老师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批评阿廖沙,阿廖沙当时没说什么,但内心肯定是极度痛苦。第二天大家去观察栗树林时,发现树上的幼芽都被人掐掉了,孩子们无比失望,而阿廖沙却露出幸灾乐祸的眼神。很显然,这件事是阿廖沙做的,这是他的报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原因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阿廖沙用这种行为表示出内心的抗议。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生涯里都有过,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对学生可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小晴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反应慢,老师讲的内容她总是似懂非懂,写字速度也慢,作业经常交不上来。每次老师点评作业时,都会把没上交的学生拿出来批一顿,小晴总是排在第一位。老师在点名的时候,同学们都露出不屑的眼光,每当这时候,她总是把头低了又低,她很想把作业写完,但写字的速度慢,作业又多,很多时候交不上来。在老师眼里,她就是一个不交作业的专业户。成绩也考不好,不管怎么批评都没有用,成了老油条了。而在小睛的心里,她是很想把作业做完的,她多么想让老师在班里表扬她一次啊!她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但老师一次次地打击她弱小的心灵,她感觉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可能真不是学习那块料!从此,一个学困生就这样诞生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缺乏自尊心,那对他还有什以可指望的呢?

那么,要保护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要怎么做呢?苏霍姆林斯基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孩子上一年级时,等到四个月后老师才给他们的作业评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孩子刚入学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连执笔的姿势都不正确,许多孩子写字都像画画一样,如果贸然给孩子评分,那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觉得老师不公正,他会觉得很痛苦,可能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孩子的作业写得好,给他评分,写得不好,允许他们重写,写好了再给他们一个分数,这样的话,他们内心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始终保持旺盛的势头。苏霍姆林斯基深爱每一个孩子,他懂得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快有慢,他始终保持孩子心灵中渴求知识的火花的能力。孩子取得了学习成绩的欢乐,他们心中就会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当中的金科玉律。

我们很多老师如果也能懂一点儿童成长规律,能懂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对一些起步晚的孩子区别对待,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劳动和学习中保持快乐的心情,那么问题学生就不存在了,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文勇是一个性格极内向的孩子,平时极少言语,这样的孩子内心是很敏感的,他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语文老师有一次叫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声音跟蚊子叫一样,老师说,你一个男孩子,怎么整得跟穿裙子的女孩子一样,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老师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他恨透了语文老师,从此他的课基本上没有兴趣去学了。英语老师上课很幽默,对待每一位同学都是笑眯眯的,上她的课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在她的课堂上,回答问题错了也没关系。文勇很享受这种氛围,非常喜欢上英语课,在英语课上,他敢大胆地举手回答,声音还很响亮,老师总是表扬他,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意识到和感受到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由他负责。学校正在培养的人的理智、健康和幸福,都取决于他的精神素养和他思想的完美性。”

有一个网络流行词叫“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我觉得用在教育上同样适用。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智力也不尽相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如果老师们能给他们多一些机会,让他们内心那好好学习的愿望得到照亮,那每一朵小花都能绽放,每一个生命都会发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