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翻译及文言要点整理

急需

第1个回答  2013-09-23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所以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从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知识、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为愚蠢的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他和他的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限制,不以从师学习为耻,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3.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动词 拜师)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1.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2.郯子之徒:(代词,这)
3.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5.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7.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8.古之圣人:(的)
9..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10.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7.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4.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1.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2.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3.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1.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2.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5.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1.孰能无惑:(没有)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焉:
1.则耻师焉:(语气词)
2.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
3.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
不拘于时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
6 .生乎吾前(者)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言虚词
者、所、则、其、以、于、也、乎、之。
文言实词
族、遗、少、长、道、贻、解、通、孰、复、传、爱。
编辑本段文体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建议去百科 或者官方(教育)文言网站~
第2个回答  2014-04-19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
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
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
(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
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
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
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
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
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
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
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
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
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
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
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
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
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
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
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
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
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
(所
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