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乘除法的来历

1.
乘法的来历 :
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威廉.奥垂德发明了"+ ".乘法是由加法而来,表示若干相同的数相加.
除法的来历 :
用"÷"表示除法首先出现在瑞士学者Johann Heinrich Rahn于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几年以后,该书译成英文,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2.
乘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号斜过来表示乘。

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商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在中学以后,除号通常省略为分数线。
[编辑本段]除法应用
  如果a×b=c,
  b不等于零,那么
  a=c÷b。
  b=c÷a。上面等式中,a叫做商数,b叫做除数,c叫做被除数。
  若果除式的商数必须是整数,而除数和被除数并非因数关系的话,会出现相差的数值,其相差(以下的d)为余数。
  c÷b=a … d
  这也意味着
  a×b+d=c
  尤其是在高等数学(包括在科学与工程学中)和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等式c÷b有时也写成"c/b"。 如果我们不需要知道确切值或者留待以后引用,这种形式也常常是称之为分数的最终形式。寻找整数商数(a)的函数为 "div" ,寻找馀数(d)的函数则为 "mod" 。
  大部分的非英语语言中,c÷b也写成c : b。英语中冒号的用法请参照比例。
  通常不定义除以零这种形式。
[编辑本段]除法计算
  根据乘法表,两个整数可以用长除法(直式除法)笔算。 如果被除数有分数部分(或者说时小数点),计算时将小数点带下来就可以;如果除数有小数点,将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移位,直到除数没有小数点。
  算盘也可以做除法运算。
  长除法
  俗称「长除」,适用于正式除法、小数除法、多项式除法(即因式分解)等较重视计算过程和商数的除法,过程中兼用了乘法和减法。
  长除法格式示意图:
  商数
  ┌───────────────────────
  除数│ 被除数
  最接近但小过或等于商数最大位或最高项与除数的积
  减法────────────────────────
  以上两项之差
  最接近但小过或等于商数次一位或次一项与除数的积
  减法────────────────────────
  以上两项之差
  最接近但小过或等于商数次二位或次二项与除数的积
  减法────────────────────────
  ……
  减法────────────────────────
  余数
  短除法
  俗称「短除」,适用于快速除法、多个整数同步除法(故此常用于求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二进位数字转换等较重视倍数测试和质因数(连乘式)的除法,过程大多只需用到九九乘法表及 9 以上少许整数的相乘因数。
  短除法格式示意图:
  首个因数│ 被除数甲 被除数乙
  └────────────
  第二因数│ 甲商数一 乙商数一
  └────────────
  第三因数│ 甲商数二 乙商数二
  └────────────
  最后因数│ …… ……
  └────────────
  甲之终因 乙之终因 (其中一个已达一者或质数)……(余数,若有的话)
  计算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时,因数需要是质因数。前者为左方各质因数的积,不包括底部的最终因数;后者则需要连同最终因数一起乘上。
3.
乘法口诀(也叫“九九歌”)在我国很早就已产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广泛地被人们利用着。在但是的许多著作中,已经引用部分乘法口诀。最初的九九歌是以“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口诀。发掘出的汉朝“竹木简”以及敦煌发现的古“九九术残木简”上都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九九”之名就是取口诀开头的两个字。大约公元5~10世纪间,“九九”口诀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宋朝(公元11、12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代用的一样,即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元朱世杰著《算学启蒙》一书所载的45句口诀,已是从“一一”到”九九“,并称为九数法。现在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书中记载,大九九最早见于清陈杰著的《算法大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