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小学教育兴起的背景

如题所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国体已改,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教育理当适应这一变化。1912年2月,蔡元培发文批判以“忠君”“尊孔”为核心的清末教育宗旨,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这“五育”并举为教育方针,并论述了“五育”的关系和重要意义。
民国初期(1912—1922年,简称“民初”)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建立在清末格致课程基础之上,因而继承的成分较重。随着教育宗旨的转变,尤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科学内涵、价值的探讨,民初小学科学课程理念发生了一些转变,这些转变体现到教科书研究、编写与教学等方面。在短短的十年间,业界编写出版了20多套小学科学教科书,并在借鉴国外经验、满足社会需求以及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对当下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科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清末学部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初等及高等小学堂均设有格致科;到1911年的《改订两等小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的格致科被删去。民国初期,教育部先后颁布法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做出规定,包括小学科学课程。第一次是1912年1月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规定初等小学校修业4年,但未设科学方面的课程;高等小学校修业4年,设博物、理化两科,视情况加设农科或工科等。第二次是1912年9月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高等小学修业3年,设理科,男子加课农业,也可“从缺或改为商业。”第三次是1915年7月的《国民学校令》和《高等小学校令》,其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不变。
民初的高等小学校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由于第一学期最长,第二、三学期较短,所以绝大多数科学教科书按6册编写,即每学年第一学期用一册,二、三学期合用一册。每册书一般由封面、扉页、编辑大意、目次、课文、版权页和广告页组成。课文为竖排,印刷体字,标点符号有顿号、句号和小圆点。文中的词及术语,用圆点等标注。总体来看,民初小学科学教科书有以下突出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