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作文七巧》:描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 描写,写的是景。“景”不限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写景的方法用“描”。

>> 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好的描写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恍如亲见亲历。

>> 说明”之难在说得简洁明确,“描写”之难在描得生动新鲜。

>> 说明眼前的景象; 描写眼前的景象; 描写心中的景象。

>> 我们作文总是避免把说明当作描写使用,而在描写时,又常常使眼前景象和心中景象交织交融。

>> 记住,要用大家熟悉的事物去比陌生的事物,就像用大家都见过的扇面,比拟大家没有注意到的表面上画面的变化。

>> 比喻最高的技巧是,被喻之物完全不见了,只有“喻”在发挥。“水深火热”说的不是水火,“金玉其外”说的也不是金玉。

>> 暂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就是烘托。

>> 作文怎样“烘托”呢?通常是不直接写我们要写的事物,去写那事物引起的反应。

>> 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写或不易直接描写的地方。

>> 其实烘托并不困难,只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如果描写不出来,或者觉得这一点儿描写还不够,你就放开你要描写的主体,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

>> 用比喻描写; 用烘托描写; 再用想象描写。

>> 夏季常有大雨,将雨之时,云暗天低,空气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压力,想直接描写这种压力颇不容易。诗人说“万木无声待雨来”,他拈出“万木无声”四字使我们感觉到压力之存在,俨然是三军肃静无哗,等候将帅出场。

音乐的美也不容易直接描写,所以白居易描写秋夜江上的琵琶演奏,演奏完毕时的景象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附近有很多船,船上都没有声音,那些人当然不是睡着了,是被音乐陶醉了。音乐的美有时很庄严,使人也“万木无声”起来。江心秋月是美的、静的,好像音乐凝固在江里,好像没有那么美的音乐就没有这么美的江月。

曹子建写洛神,形容她“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她的身材恰恰好。又形容她不必搽粉,倘若搽粉就太白了,也不必搽胭脂,搽胭脂就太红了,她的肤色也恰恰好。这几句描写太像是烘云托月了,他围着美人四周写“非美人”,留下空白,而空白就是美人。

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想象,平实的说法乃是,中国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黄河由西北高原顺着地势流下来。

苏东坡月夜泛舟,听人吹箫,形容箫声可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严格地说,都属想象,放宽一点说,下一句如果是烘托,上一句“必定”是想象。

刘长卿“闲花落地听无声”是白描。形容落花有“碎声”(跌碎了的声音)是想象。“大江流日夜”,江水日日夜夜奔流不息,是实景,若是解释为江水把白天冲走了,把黑夜冲走了,把光阴冲走了,那就是想象。“夜黑成了一瓶墨汁”,是比喻,“夜黑得可以用刀切”,是想象。野火烧山,白天半边天是黑的,夜晚半边天是红的,是实景;七天七夜以后,火熄了,整座山大概也熟透了吧,是想象。

>>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我们应该熟读的作品,这是一首长诗,记述他怎么在江上“偶然”发现了一位音乐家。他十分认真地描写了琵琶的乐声,直接描写、比喻、烘托和想象都派上用场。

(一)直接以字音模拟声音:

枫叶荻花秋“瑟瑟”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又闻此语重“唧唧”

(二)用比喻去描写声音:

似“诉”平生不得志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三)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

我闻琵琶已叹息

如听仙乐“耳暂明”

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四)想象:

“如听仙乐”耳暂明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有志写作者不妨马上把《琵琶行》温读一遍,专看以上各种描写方法如何轮替分布以产生总体的效果。

(《琵琶行》本来就喜欢,现在更是越看越喜欢。我看书真的看得太糙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