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作文七巧》:抒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记叙文以所记所叙的事物为主,议论文以所议所论的理为主,两者都比较客观,但也离不了“情”。如果不是某件事引起了我们的喜悦、警惕、悲悯或钦仰之情,我们干吗要记它叙它呢?如果无爱无憎,心如止水,我们又何必对别人的主张议之论之抑之扬之呢?无情固然不能抒情,无情恐怕也不宜记叙议论。

>>抒情文以情为主,它可以由事由理引起,但文章里的情“淹没”了那事那理。借景生情,情溢乎景,因事生情,情溢乎事,临地生情,情溢乎地,睹物生情,情溢乎物。它的表现是主观的。

>>“喜怒哀惧爱恶欲”:“喜”大概就是家有喜事的那个“喜”,大概也包括了“乐此不疲”的那个“乐”。“哀”是现在所说的“悲”,“恶”是爱的反面,而“欲”大概是现在所说的欲望。

>> 情与人事结合,又生出许多名目,如亲情、友情、世情、爱情、思古之幽情、出世之逸情、慷慨之豪情。情的况味是复杂而细微的,你要睡着了,有人怕你受凉,拿件大衣替你盖上,此中情味如何,要看那人是谁。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老板,是朋友,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你的感受绝不相同。

>>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由一片黄叶飘落到一个亲人死亡,都使你“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苦行僧夜宿树下,每三天换一棵树,唯恐对那一棵树恋恋不舍。就这样,人的感情连感情,感情生感情,联结成一张网,把你围住困住。也许结了茧,一生冲不出去。

>> 抒情文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题的。就抒情文里,“事”只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隙,情感才有发抒之地。这和音乐剧相同,音乐剧的情节多半简单松散,以便安置音乐。

>> 抒情是需要一些寂寞冷清的。难言者,事也;可得而言者,情也。一篇抒情文这才能够顺利产生。

>> 身为读者应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他说“我的血管连着她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坐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他说的血管、银河、火山,都是一种情,都和生理、天文、地质毫无关系。

>> 抒情文里的记事其实并不是记事。“从你的瞳子走出来、流浪终生”,岂是记事?“莫道繁华无凭,山鸟记得百花开过。”岂是记事?并非记事,全是抒情。

>> 散文是年轻人的文体。抒情文是年轻人最易表现特色的一种文章。散文在形式上最自然,最自由,可以随意挥洒,不拘一格。它恰恰配合青少年身心的成长。记叙文,议论文,都要建立在可靠的根据上,这根据无论如何是外在的,是比较客观的,是有赖下一番工夫的。相较之下,抒情文的真性至情,是自内蕴蓄、天然流露的,是人同此心、尽其在我的,是天分多于功力的。

>> 年轻人不但有喜,有悲,有爱,有憎,而且能在文章里喜其所喜,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他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不老练,但是可以不敷衍,不扭曲,不矫情。他能写出唯有年轻人才写得出来的散文,突破老作家的掩盖。

>> 年轻人天然属于文学,尤其是抒情的文学。

>> 人有七情,在小说戏剧中七情俱到,散文似乎有所选择。以我的印象,时下散文写“哀”(悲),触目皆是,几乎是抒情的主调。“爱”常和“悲喜”交织或融合,人的情感本是如此。“喜”“乐”“爱”也常在一篇文章中互相代替,例如“农家乐”里面有“丰收之喜”“乡土之爱”,“读书乐”离不了“爱书成癖”“欣然忘食”和偶然以低价购得珍本的庆祝心情。情就是情,这些不必强为划分。

>> 抒情散文很少写“怒”,简直避免写“恶”和“欲”。七情中没有“恨”。中国文学的术语中虽有恨字,却不作仇恨解释,七情中没有恨字,“怒而恶”大约就是吧。抒情散文极少有“怒而恶”的作品流传,从一般选集和文集中很难找出例子来。我怀疑抒情散文若是写恨,读来怪可怕的,若是淋漓写怒不可遏,恐怕又未免可笑。作家总要等一等,等那“怒”转化为讽刺,等“怒而恶”升华为悲悯,等“欲”净化为欣赏或旷达再动笔吧。散文要“抒”的是人的“高尚感情”。

>> 记叙文可以增进我们的知识,议论文可以增进我们的见解,抒情文对此二者“应该”无能为力。抒情文“应该”给我们情感教育,使我们由无情而有情,由卑劣之情而优美之情。

>> 情是肺腑真诚,无情也是。卑劣之情是肺腑真诚,优美高尚也是。

>>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情感是有高下之分的。比如“独恨太平无一事”和“独幸太平无一事”,改一字,立马感觉到了情感的高下之分。

>> 其实“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何止作家”!几乎每个人都以为他曾经爱过不值得爱的人,或是崇拜过不该崇拜的英雄,或是对无义之友倾肝吐胆,或是……难道他在五十之年要把以前四十九年里的抒情记录销毁吗?不必,但是有一个条件:他的文章是情溢于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