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也会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否则,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这段话出自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他不仅提到“空心病”现象,振聋发聩的是,空心病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远不止孩子这个群体。

孩子如果得了“空心病”,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体验?

徐凯文解释道:“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 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看到这里,不免扼腕叹息,为什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会得“空心病”呢?

由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刘亮医师带来的这本《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提到:

除了空心病,上文提及了本书的核心概念:厌学。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学习成绩不佳、在学校不受待见的孩子才厌学,相当一部分厌学的孩子成绩中上甚至优秀,人际关系也良好。而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厌学绝不只是孩子个人的原因,它是一个系统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多层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互相掣肘,形成大大小小的恶性循环或怪圈。

说回到“空心病”,如果孩子有空心病,与空心病伴随的是 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缺失, 其原因有二。

其一:只以成绩论英雄。
给孩子的感觉是,成绩好,老师和父母才在意我、才爱我。反之,即使我在学习以外的方面发光发热,别人也视而不见。

其二、缺陷取向的家庭氛围和管教方式。
即孩子所在的家庭非常善于发现孩子的缺陷或缺点,把原本中性或积极地事物解读为负面,即使孩子做出值得称赞的事情,家长依然采用贬低的方式去回应和评价。更可怕的是,家长不只对孩子是这样,对自己和伴侣也是用攻击、指责、鄙视的方式和彼此交流。

这样的家庭氛围,不只是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因此缺失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着实可怕。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从空心到有心呢?家长们需要引导孩子知道两点:

当孩子年幼时,他们可能并没有上述这么清断的思考和规划。这时,就需要家长注意5件事:

1、注意观察孩子平日在哪些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对哪些事情感兴趣。

2、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用一种鼓励而非功利的方式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要盲目随大流催促自己的孩子去学其他人都在学的课程。

3、当看到孩子在某些领域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成就和天赋展现时,记得及时给他们点赞。

4、必要时,在条件允许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一下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相关的职业环境。

5、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记得在孩子面前表达你对自己和对伴侣的职业成就的欣赏。

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体验到有一份自己追求的事业和梦想,其实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这种想到理想时的幸福感,会成为日后他面临挫折时填满内心的能量,帮助孩子走出沮丧,战胜困难。

举个例子,女儿2年级时,我和她一起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亲子演讲,主题是:我的梦想。

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和女儿分享了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没能如愿,但心底里这个声音一直在召唤我,帮助我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

儿时的梦想犹如明灯,引导我在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

终于,通过努力,我在企业内负责培训和人才发展,曲线救国般的完成了儿时的梦想。在我看来,这份工作和人民教师一样,可以发现他人优点并助人成长。这是一份我热爱的职业,通过它,我不仅可以体现个人优势,更可以培养发展他人,体验到深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平时我也经常和女儿分享自己的切身体会:如果可以把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变为工作,当工作中遭遇挫折,你将更有动力和激情去克服困难、突破自我。

于是,女儿在我的影响下,也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我相信,她一定可以找到 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活出她想要的精彩人生。

“愿每一个孩子,在遭遇打击时,记得自己的珍贵,在彷徨迷茫时,坚信自己的珍贵,爱己所爱,行己所行,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你呢?

最后,请允许我在此刻,带着好奇,轻轻地问一句:“作为家长,我们的 人生目标和理想是什么呢? ”

如果我们都是有心人,孩子才更有可能爱己所爱,行己所行,成为充实的“有心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