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入园难入园贵的看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2
你说的是入什么园难?入什么园贵呢?没说清楚。我理解是入幼儿园?这方面确实是比较大的问题,需要国家重视起来。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但又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20-10-12
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在我看来主要有:     一、生源充足,供大于求。  为了让孩子满3岁时能顺利进入公办优质幼儿园,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就要开始“找方向”;先去公办园的“亲子班”占个坑,为入托上份“保险”;家长支起帐篷,搬来行军床,排队8天8夜占位子,只为给孩子报名;很多幼儿园今年9月入园的孩子早在一年多之前就已经全招满;仅有100个名额,而排队者却高达800多人...  这些看上去比上大学还困难的事情并非凭空捏造的,而是当前幼儿入园难的活生生的体现,那么是什么愿因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呢?一方面伴随着2007年“金猪宝宝”和2008年“奥运娃娃”扎堆出生,连同持续“婴儿潮”中“生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近年来新生幼儿数不断激增,再加之家长急切的择校心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加剧了入园难的紧张气氛。所以全国范围内的生育高峰以及家长们的择校心理带来了旺盛的入托需求。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特色幼儿园少,民办幼儿园贵。所以两方面原因造成了生源充足,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1  二、公办园数量少,民办园收费混乱。  近年来公办幼儿园数量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递减,民办幼儿园以3%的速度递增,最重要的是幼儿园分布不均匀,不论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大都集中在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另外,幼儿园收费标准多年不变导致收费情况混乱。目前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基本上是在2001年正式实施《条例》时确定的。收费情况分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定价,按级类收费标准收费,公办园最高收费420元;第二类是按体制改革收费标准收费,属于政府半定价,最高收费900多元;第三类是按《民办教育促进法》收费,完全由市场自主定价,这个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了,从几千到几万都有可能。所以造成了公办幼儿园“价廉物美”,但异常难进;私立幼儿园“豪华奢侈”,同样门槛很高的现象。  三、大多数幼教收入低,整体素质不高。  幼儿家长承担着高额学费,而幼儿教师却拿着低工资。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面临看似红火实则空虚的状况。一些幼儿园的低薪水已使不少长年从事幼教事业的老师辞职,大多数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老师普遍素质不高。很多年轻教师看不到发展前景,流失现象严重。因为中国目前尚无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资格标准,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幼儿园教师身份待遇的规定难以落实。大多数幼儿教师待遇低,工资水平、职务晋升等得不到基本保证,幼教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这也使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报考幼师专业,影响了幼师后继队伍的培养。而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也得不到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的幼儿园的教育的质量。而家长们又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师资力量好一些的幼儿园,从指一方面来说也间接导致了幼儿入园难的困境。  四、解决方法  公共财政应该面对最广大的人群、最弱势的群体。而现实是,幼教方面的公共财政只有少数强势家庭的孩子在享用,这有失公平。所以应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另外,建议在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增加公办园建设的同时,改变招生模式,同时,还应改变目前公办园招生不透明的现状,可考虑公办园像小学那样实行划片招生。  具体做法为:首先,应做到布局设点,准确无误了解区域居住人口状况。其次,政府予以财政倾斜,借助投资改善布局设置。其三,逐步补充教育资源,对幼教资源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2  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重新调整划片招生。  此外,政府还应该形成一个指导价位的(包括公办园、民办园等)统一收费标准,并规定价格浮动范围。与此同时,要时刻结合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划片招生。   日前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但我觉得这还不够,应该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更应该提前全面普及。当前应该全面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幼儿园安全,大力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另外,当前国家不仅应投资兴办相当一批优质公办园,在未来出现生育低谷时,也应合理保护、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如果生源减少,就简单撤并幼儿园,或把学前教育资源挪作他用,一旦遭遇下一个可能到来的生育高峰,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所以要坚持《纲要》的基本要求,合理发展学前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