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如题所述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在个体的攻击行为中是不容忽视的。众多国际研究指出,无论在身体还是言语方面,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具攻击性。这种差异可从儿童早期阶段就开始显现,男孩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物理攻击,而女孩则更多采用间接的言语攻击,尽管在言语攻击上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从直接的物理攻击转向多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尽管针对具体攻击类型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但攻击行为总体上的性别差异是不容忽视的。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攻击行为的直接外部因素
挫折:根据挫折-攻击理论,剧烈的挫折可能导致针对挫折源的直接攻击;而挫折感较弱或来源不明确时,可能引发间接或替代性攻击。
挑衅:面对直接的挑衅或激怒,人们往往不会无动于衷,而是倾向于以牙还牙。个体的反应还取决于对挑衅行为原因的理解。
诱因:诱因与挫折来源及攻击行为整体相关。班杜拉对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诱因分为五类:
- 厌恶性刺激诱因:如威胁、侮辱、生活条件恶化、行为受限等。
- 奖励性诱因:个体对行为后果的积极预期。
- 示范性诱因:观察到攻击行为的榜样影响。
- 训导性诱因:权威发出的攻击行为命令。
- 幻觉性诱因:精神错乱病人的幻觉和信念导致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背景影响因素
温度与攻击性行为:温度对人类行为有显著影响,极端温度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家庭冲突和暴力:家庭暴力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时期遭受惩罚或目睹惩罚的人,成年后更有可能表现出攻击性。
神旅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暴力传媒和游戏可能影响攻击行为,儿童和成人都会受到媒体影响。
攻击行为的个体影响因素
控制性:个体控制攻击行为的能力差异。
归因方式:个体对事件原因的内部或外部归因倾向。
性格类型:个体性格特征如A型或B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敌意性偏向:个体在社会性线索解释上的稳定差异,倾向于相信他人具有恶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