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没有表,怎么看时间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2
1、表圭
在很久以前,人们发现阳光照射下的物体会有影子,并且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以用来判断时间。于是,人们在平地上竖立一根垂直的竿子来观察影子,这根竿子被称为“表”。后来,人们发现正午时表的影子总是指向正北方向,因此他们在地面上放置一块石板作为尺子,与立表垂直,通过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来计算时间,这把尺子被称为“圭”。这样,圭表就制作完成了。
2、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是指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来测量时间的仪器,也称为“日规”。它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是人类在天文学计时领域的重要发明,这一发明被人类使用了数千年。
3、漏刻
漏刻的发明源于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滴出。根据这个发现,人们制作了一种带有小孔的漏壶,注入水后,水会从孔中漏出。然后,人们用另一个容器收集漏下的水,在这个容器中放置一根标有时间刻度的箭杆,箭杆上附有一个竹片或木块,可以随水上升或下降。这个容器被称为“箭壶”。当箭壶中的水逐渐增多,木块会推动箭杆上升,人们可以从容器盖处看到箭杆的位置,从而知道具体的时间。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时间的名词很多,但不一定都有严格的时间意义,而且常见且常用的名称也不少。一般来说,日出时可以称为旦、早、朝、晨,日落时可以称为夕、暮、晚。太阳正中时称为日中、正午、亭午,即将日落时称为昃、日昳。日落后的时间是黄昏,黄昏后的时间是人定,人定后的时间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的时间是鸡鸣,鸡鸣后的时间是昧旦、平明(即天亮时)。古人一天吃两餐,早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被称为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被称为晡时。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升起的时间,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是古人“朝食”即吃早餐的时间,当地时间上午八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时称为隅中,当地时间上午十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中午一词在十时辰制和十二时辰制中都是时间节点的连用。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游高芦、日央等,太阳偏西称为日跌,当地时间下午二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午四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因此称为黄昏,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时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