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

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两涘渚崖之 间 ,不辩牛马/数月之后,时时而 间 进 B.吾长见笑 于 大方之家/子曰:“苛政猛 于 虎也。” C.秋水 时 至,百川灌河/谨食之, 时 而献焉 D.始吾 弗 信/小惠未遍,民 弗 从也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D.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小题4:读了全文,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D(3分)
小题1:我(如果)不是到了你的门前,(那)就(非常)危险了。(3分)
小题1:A(3分)
小题1:略(只要言之有理,便可得分)(3分)


小题1:D中二者都是“否定词,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应重点理解“子、殆”等词语。
小题1:文中的两处“于是焉”,虽然都当“这时候”讲,都是指代,但其作用却不同:
第一个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个起转折的作用。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如: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不足,如果骄傲自大就会贻笑大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