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埃里克森发展理论?(急)

越详细越好! 我用这个的目的是以此为基础写关于如何培养和健全大学生人格的论文!
谁能帮忙写一下论文必将直接采纳,小弟会追加悬赏!论文要求:以埃里克森发展理论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和健全大学生人格的论文,2000字左右,其中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讲述不得过500字)

一、理论概述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弗洛伊德(S.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性的原因,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埃里克森在研究了几种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情况后推断说,尽管不同文化中存在某些差异,但情感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却遵循着相似的方式。出于对文化和个体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把自我发展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关于八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人格的影响见下表(表2-1)。

表2-1 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阶段

年龄
特定心理危机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0~1岁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3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 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3~5岁 主动对内疚 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 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5~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 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
20~24岁 亲密对孤独 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 避免亲密,关系淡漠
24~65岁 繁殖对停滞 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65岁以后 自我整合对失望 有秩序感和意义感 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埃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 relations),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母亲;第二阶段——父亲;第三阶段——家庭成员;第四阶段——邻居和学校师生;第五阶段——同伙和小团体;第六阶段——友人;第七阶段——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第八阶段——整个人类。

正如其他儿童发展阶段论者(如皮亚杰)一样,埃里克森没有把各阶段看成完全相互独立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此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产生影响。例如,个体能够发展起稳定的同一性,这可能得益于其早期在成就和方向性中获得的快乐(主动性),而非得益于对目标和成就感到的罪疚(内疚感),并且建立了这种稳定的同一性的个体更能继续形成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再如,在第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由于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所以,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将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事实上,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以八个阶段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相应品质为特征。但是,任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后面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新的发展和可能结果提供改变的机会,所以,在某一阶段未获得积极结果的人,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发展阶段逐渐得到补偿;同样,曾经获得积极结果的人,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

二、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发展性辅导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发展性辅导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启示。

第一,埃里克森走出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人格发展生物决定论的观念,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注重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这就为心理辅导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因为,显而易见,如果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完全由生物或先天因素控制和决定的话,任何后天的努力对人格的完善都是徒劳的,而心理辅导恰恰就是这种努力的其中一种。

第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从不同阶段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中,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人的内在心理的成长,这对于发展性辅导模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因为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辅导的发展性,它认为每个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会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学生正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最终增进学生的发展能力。

第三,由于发展性辅导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提供一些成长必要的经验,以达到完善个人人格的目标,因此,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的八阶段划分以及提出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心理危机,对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充实。尤其是埃氏关于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和亲密对孤独这四对基本矛盾的揭示与分析,对于发展性辅导模式如何看待学龄期前后发展性辅导的重点及因果联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埃里克森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仍然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他把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的人生目标的选择、确立等,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希望是否恰当;此外,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对矛盾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都是我们在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时所应注意的。

(《学校发展性辅导》刘宣文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有关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格发展学说。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它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由一对矛盾组成的,积极地解决矛盾,人格就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反之,消极地解决矛盾,则会削弱自我,会使人格不健全。埃里克森认为学前儿童的人格发展经历如下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最软弱,需要成人精心照料,对成人依赖性很大。如果护理人能够爱抚儿童,有规律地照顾儿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今后各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会在儿童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希望。希望就是坚信热烈的愿望可以实现。有基本信任感的儿童不会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担心,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怕挫折和失败;而那些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担忧的儿童,就会被局限和束缚在眼前的事物上,对未来不抱有希望。
2.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1~3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随着机体的发展,儿童愈来愈能准确地控制肌肉活动,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增强。儿童掌握了走、爬等动作技能,因此就产生了一种渴望独立活动、显示自己力量的需要。他们喜欢说“我自己……”、“我要……”等,而且爱用“不”来拒绝成人的建议和帮助,以表现自己的自主性。
成人在这一阶段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要根据社会要求,对儿童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即自主性超过羞怯和疑虑,将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指出,这种意志品质主要指儿童虽然在生活经历中会不可避免地体会到羞怯和疑虑,但是仍然能表现出自由选择和抑制的决心。意志可以被认为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它能使人变得灵活、乐观和幸福。
3.主动性对内疚感(4~6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如果教养者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如果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经常得到否定,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体验到内疚。
儿童在这个阶段怀着很强的好奇心不顾一切地进入他不断扩张的社会环境。这时托儿所、幼儿园是社会安排好的机构,儿童在这里能获得最有利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获得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的主动性发展程度有关。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即主动超越内疚,就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目的就是去面对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他认为游戏在这一阶段中对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克服内疚感有重要意义。
第2个回答  2007-11-23
请参考<<发展心理学>>台湾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