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古代的丧葬发展历史

每个主要朝代的丧葬历史变化,仪式神马的,不要具体解释,只要仪式名称
那个,很感谢筒子们的回答,不过请大家看清楚我的问题,是要历代的丧葬历史发展,另外请大家尽量自己总结下,幽幽可以增加悬赏值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自产生发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在半坡遗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这种宗教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
  夏商周三代时期,殡葬礼仪已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据记载,当时殡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属纩、三日大殓、棺椁制度、明器制度等都已出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殡葬礼仪已基本具备完形:人初死的时候要举行复礼,亲属登上屋面向着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复礼以后便是哭。哭即是亲人对于死者的哀痛悼念,同时也是一种礼节。接着是为死者举行沐浴礼。沐浴时、脱去死者的衣服,用盆盛水,用勺子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再用细葛制成的稀巾洗擦。沐浴以后便要举行“敛”的仪式。“敛”,又作“殓”,意思是给尸体穿衣下棺。死者入殓以后,并不立即安葬,往往要停柩待葬一段时间,这就叫做“殡”。停殡的时间有长有短。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送葬。春秋战国的这些殡葬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风俗习惯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大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殡葬礼仪制度,并进一步趋于隆重化。汉代的殡葬时代礼仪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葬前之礼。这一阶段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殓、哭丧、停尸等项内容;第二阶段为葬礼,包括告别祭典、送葬、下棺三个环节;三是葬后服丧之礼。陪葬之物有金钱珠宝、饮食器具、印绶、兵器、乐器、明器等,“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器。”
  魏晋南北朝时殡葬礼仪大体上与汉代相同,只是汉代明器陪葬之风甚盛,至魏晋衰落了。但此时在殡葬礼仪上出现了一种渴葬的新现象。所谓渴葬,就是不按传统殡葬利益的时间程序而提前埋葬,“朝终夕葬,相尚以速”。这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期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停,庶民百姓生活艰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民百姓自然欢迎从间从速的渴葬方式。
  唐代,殡葬礼仪又反而趋于崇尚周礼倡导的那套模式。唐代一代雄主李世民由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盛况。“衣食足,然后知礼仪”,只有当天下百姓大众过上温饱的日子,才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觉地崇尚礼节仪制。唐代殡葬礼仪在参照周礼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了。当时一死者从断气到殡葬、奠基完毕,共有六十六道仪式,繁文缛节,不一而足。但另一方面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
  宋人对殡葬礼仪也十分重视。宋朝政府为了整饬礼仪,敦厚风俗,曾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政和礼》。北宋许多著名的士大夫也在官修礼书的同时,为整饬礼仪,纷纷著书立说,畅谈各自的观点。例如北宋司马光根据《仪礼》而参照当时所可行的殡葬礼仪,撰成《司马氏书仪》。他所制定的殡葬程序,虽然仍旧基本沿用前代,但已根据当时民间的社会习俗作了一些删改厘订,多为当时士大夫所遵奉。此外,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又以《司马氏书礼》为基础,酌古今之制而有所增削,撰成《朱子家礼》。
  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丧礼》,另外参考了《朱子家礼》,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1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自产生发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在半坡遗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这种宗教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大力提倡对凶礼的习俗,甚至把奴隶也作为祭品杀掉,作为殉葬品埋掉。商周时期制定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葬制,无子、诸侯、大夫、士及一般奴隶主死了,在殓、殡祭上从时间、仪式棺椁到殉葬品都有等级区分,而奴隶则只举而委之或当殉葬品活活埋掉,如古侯家庄西北冈发现的大墓,墓 室面积三百多平方米,深达12米,墓室中埋有执戈的奴隶和狗。棺室雕花饰纹,摆满了珍贵服饰器物。椁项排放着商王的兵器和仪仗执器奴隶、男女侍从奴隶,还有儿童和供玩的狗猴等动物。象这样的大墓一般要杀生殉、杀祭三四百人,这种奢华、浪费、残酷的杀葬陪葬实在令人发指。
  人类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民族的不同和文化四不问,造成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制是丧葬的规则,如单身葬、合葬,是单独建坟还是实行氏族、家族、公共基地制。丧葬的等级等等。
  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文明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大些,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
  1.单身葬。这是最原始最通行的规制之一。首先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因为人大多是一个一个地死去,自然也就一个一个地安葬。但后世单身葬失去了它的位置,其中有些客观因素,单身葬不如合葬省工省地等,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意识,是起支配社会地位的结果。
  2.丛葬。是指多个死者安葬在一具棺木、一窟墓穴中,它的特点就是好多人安葬在一起。丛葬可分出几种类型,一是同性而葬,指许多相同性别的人安葬在一起,一是男女分边合葬,即男女同葬一处,但依性别划界线。这两种丛葬透露着氏族社会的信息,那时的社会建立起来的只是杂婚的对偶类的婚姻关系。
  另外,这种丛葬也可能是同一氏族的合葬,即“聚族而葬”。丛葬有一次完成的,有的则是第一次单身葬,第二次拣骨丛葬。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西部半坡类型、东部河南庙底沟类型墓葬中部有丛葬的遗迹。四川西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流行的竖穴土坑墓为二次拣骨的丛葬,有的一墓入葬者多达40余人。
  对丛葬的起因,还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丛葬者是同一氏族中相近时,墓内的死者。侗族的丧俗就是在寨外建一座小瓦屋或木皮小屋作停棺场,然后丛葬。
  3.合葬。人类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婚姻制度也有新的发展,由杂婚、对偶婚发展到了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和一夫 多妻(一妻多夫)的婚姻,随之合葬也就出现了。合葬是指有婚姻关系的死者合葬在一起,如夫妻合葬。有关合葬制的《礼记》等先秦文献认为始于周公,而事实可能民间商代就有夫妻合葬的遗址被发掘出来,春秋战国时代合葬也是常见的。《诗经.王风·大车》有“生则异室而居,死则同穴而葬”。考古者认为:夫妇合葬的普遍流行是西汉中期以后。乐府诗《焦中卿妻》有句云: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一般夫要不会同时死去,所以需要虚左以待(男)、或虚右以待(女),这样既出现了合葬细节上的变化,象如何合葬。墓坊合葬有“并穴合葬” “异穴合葬”、 “同坟异穴合葬”,这是非同穴合、葬的类型;更进一步的是“同穴合葬”。北方黄土高原地带盛行这种合葬,夫妇中的一入逝去后先入坟,另一个去世时,重新挖开墓穴男左女右,并置棺停,棺木口横搭一红布带,意思是与婚礼上夫妇牵的同心结相似。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还有夫妇同棺而葬的,广西的白裤瑶的崖葬就是如此,一棺中可见到男女两具尸骨。墓室合葬比较简单,先在筑好的墓室中放先死者的棺,持后死者去再打开墓门,将新的棺木放入。   合葬是专偶婚姻的产物。这种葬制反映了人们的情感意识,是人间爱情婚姻关系借助于灵魂观念的延伸;生前为夫妇,死后愿同穴而居,继续做夫妇;生前未能成婚,愿死后结成伉俪,缔结他世姻缘。同时,合葬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宗教观念与夫权观念的强烈影响。在旧社会,妇女不是出生家族的成员,而是婚后所去的家族成员,所以要与这个家族成员葬在一起。另外妇女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要塞只是丈夫的附属品,生是丈夫的人,死是丈夫的鬼,当然要与丈夫合葬了。
4.村葬。村葬是指不分民族、家族,村里的死者都安葬在一起公共的墓地里。这种公共葬地是村社墓地,是所有村民公共的财产。云南崩龙族聚居的村落就有村社墓地,本村的死者不分等级、家族、姓氏均可入葬。城镇讨落发展起来后,又出现了城镇基地。城镇墓地有的仍以民族、家族为单位“小聚葬”,有的不分民族、姓氏、职业、年龄、性别,实行杂葬。火葬的普及带来了安放骨灰盒的公墓。无论是土葬的公墓还是火葬的公墓,都比传统的家族墓地更合理、更科学了,既卫生、整洁又节约土地资源。我国传统上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墓地型是家族墓地;它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在当代仍有市场。在历史上受到法律的保护。基地不仅仅是安葬死者的地方,它是家族的财产,不容侵犯和家庙、词堂等一样不许沾污。如果侵犯就要引起纠纷,甚遇是家族间的械斗、血战。墓地被占,祖坟被掘,在中国人来说是最大的耻辱,是我国传统社会中顽强的宗教观念,由此可结成不共戴天的仇。因墓地祖坟在历史演出过无数的悲剧。家族墓葬的特点是对婚姻关系的接纳。氏族墓地只接纳同一血缘死者。村庄、城镇墓地则是对地缘关系的肯定。家族墓地按男性。算世
系,排列墓次。相同辈的坟墓排成一列,后代同辈的死者按左长右幼约秩序排列,整个墓地相统一,墓式一致,进入墓地后,就铝看出墓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家族墓葬是我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缩影。
5.殉葬。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或器物陪葬的陋俗。远古时有以死者生前的用具、用品或武器等随死者埋葬的习俗。进入奴隶社会后,殉葬之风甚盛。 《墨子·节丧》: “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音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从考古发掘的商西周贵族墓中,发现大批殉葬者的尸骨和器物,春秋战国时,人殉受到非议,开始用陶捅、木涌陪葬。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下令废企人殉。但在封建社会,人殉并没根绝。追问

谢谢

第2个回答  2012-04-01
丧葬文化的原则
  我们撇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丧葬文化,探究我国各民族的丧葬活动的普遍性原则。
  (一)生死如一
  在我国古代社会,“灵魂不死”观被普遍接受。死者灵魂并不随肉体的死亡而消散,因而死者需要生前必需的一切。这就要求生者尽可能要为死者创造和生前一样的环境。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地下宫殿……所有这些都是帝王们想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其在人间统治的象征。
  (二)聚族而葬
  “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它根源于“鬼魂崇拜”。另外,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人们大都实行家族聚族。为了成员死后不至同家族分开,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聚族而居,因而,产生了聚族而葬的观念。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当时的各家族都有“冢人”和“墓大夫”。另外,现代社会“人之将死,落叶归根”与此也不无关联。
  三、我国古代丧葬的内容和方式
  (一)内容
  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体现在各种复杂的仪式和规制中。古代丧制名目繁多——有葬前礼:初死、复、立丧主、易服等。殡葬礼:启殡、出殡、出殡途中的礼仪和禁忌。还有下葬礼;服丧期之礼,又称葬后礼仪,服礼。
  (二)方式
  丧葬的方式很多,主要的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丧葬之法。土葬,就是把尸体埋在地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土葬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变化和发展。火葬,又名“火化”,是用火焚烧以处理遗体的一种葬式。最早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人中国。
  四、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
  (一)浪费大量钱物
  丧葬礼仪过于繁杂,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达官贵人自然可以承受,而对于广大百姓来讲,繁杂的丧葬礼仪却成为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非但不能让死者超脱,灵魂安息,反而导致活人负债累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浪费了大量财物。
  (二)保留了大量文物史料
  根据古代丧葬礼仪,死者下葬时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陪葬物品,保留了丰富的古代文物和翔实的历史史料,为现代人探索古代社会,认识历史状况提供了大量线索。
  结语丧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丧葬这一形式和手段,死者得以安息,生者得以庇佑。丧葬文化源自人们对自然的解释和心理的作用,同时,也与社会文化和制度有关。丧葬文化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且发展了特殊的形式。最后,丧葬文化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追问

谢谢

第3个回答  2012-04-01
百越悬崖洞穴葬、吐蕃天葬、汉人土葬
第4个回答  2012-04-01
蒙古有天葬 现在一般是火葬
陆地上以前一般是土葬 后来是火葬
水上有海葬
各个地方还有各个地方的葬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