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到底怎么死的?

RT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早在朱元璋起兵时就投奔朱元璋,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等职。由于他精明干练,很得朱元璋赏识。洪武六年七月拜右丞相,不久又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上任初期,工作兢兢业业,处事谨慎细微,加之他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各项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因此,朱元璋对他“宠遇日盛”。如果他能保持这么一种平常心态,做到慎言、慎行、慎微,必然高枕无忧。可是胡惟庸和多数的明代开国功臣一样,在天下太平以后,自然滋生了享乐主义、专权主义,常常居功自傲。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已忘得一干二净,加强学习、修身养性的事也抛到九宵云外去了。特别是任左丞相几年之后,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要知道,他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呀。“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报送上来的文件、材料,胡惟庸必先取阅,如果有对自己不利的,就隐匿起来不上报。对自己有意见的,就加以打击、报复。他还任意提拔、处罚官员,一手遮天。于是,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于他的门下,送给他的金帛、名马、玩好,不计其数。胡惟庸一时间权倾朝野,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许多人还得看他脸色行事。出身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当时,他也已察觉出胡惟庸的擅权乱政,对他的这些做法非常不满,怀恨在心。胡惟庸其时的地位已笈笈可危。更严重的是,胡惟庸还在朝廷内外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淮籍功臣宿将大多集中其门下。为了联络太师李善长,他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结成姻亲。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经常干违法乱纪的事,受到朱元璋多次责备,两人很害怕,胡惟庸乘机拉拢他们。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日益加剧,使朱元璋感到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并宣布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独揽大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近二千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取消。胡惟庸并无谋反之实,“谋不轨”纯属“莫须有”。虽然战功显赫,业绩突出,但其不自警、自醒、自律,最终也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加强皇权的借口,成为封建国家帝治的又一个牺牲品。胡惟庸被杀,咎由自取。胡惟庸被杀,亦是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

胡惟庸(?~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奏其奸行时,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第2个回答  2015-11-06
  一、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 胡惟庸
  籍贯: 安徽定远
  出生地: 今安徽凤阳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去世年月: 1380年
  职业: 政治 宰相
  重要事件: 胡惟庸案
  三、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第3个回答  2013-09-23
很多史料记载胡惟庸准备谋反,所以朱元璋 解决了他。然而有些史料则不然,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派使者来南京进贡,胡惟庸没有奏报朱元璋,朱元璋严词训斥了胡惟庸和汪光洋。然后处死汪光洋,并囚系连带官员,朱元璋对胡惟庸开始下手,接着胡惟庸的死党涂杰举报胡惟庸的阴谋。就这样胡惟庸上了断头台!
第4个回答  2013-09-23
君叫臣死,臣不的不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