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的根本途径

如题所述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第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为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三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四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深化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二是完善教育政策,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支持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保证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加快制度创新,开展多元化模式办学,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一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二是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三是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三,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二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三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不同学段教育的特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以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一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统筹好教育的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及对外合作关系,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益关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师生的首创精神,满足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