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6

1、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如何惩治战败的德国,签订对德和约问题。“和会”在帝国主义大国的操纵下,无理拒绝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的正当要求,竟然把原来德国在我国山东享有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种无视我国国家主权的做法,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斥责政府的卖国罪行,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游行队伍来到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痛打了正在曹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并放火烧了曹宅。

反动军阀政府派了大批军警进行镇压,逮捕了30多名学生。第二天,全市学生进行总罢课,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向全国通电。李大钊也发表文章严厉谴责反动政府镇压学生,反对“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并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很快扩大到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商人都纷纷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反动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曹汝霖等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且通知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历史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青团的创建

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要求改造社会的呼声响彻祖国大地,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潮、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一年时间,就出现400多种。其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倾向就有200多种。

当时,对青年有影响的几种报刊,都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刊物是《新青年》。1919年10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该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新青年》和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另一个刊物《每周评论》,成为五四运动后宣传社会主义的主要刊物。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是湖南学联的刊物。1919年7月14日创刊。《湘江评论》在毛泽东主持下,宣传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激发人们起来同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主张走俄国的道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湘江评论》从创刊宣言到国内外大事述评,所有的文章差不多都由毛泽东一人撰写。毛泽东在主编《湘江评论》期间,白天事情很多,写稿常常只能在深夜。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排版、校对,甚至亲自去卖。

中国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改造中国”,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几乎成为共识,而选择改造中国的方案,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也都把目光集中到西方。一时间,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在青年中广泛流传。

经过反复比较和思考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作出共同的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改造中国的武器,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认识到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根本改造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四运动与中国共青团的创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25
从国际上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 五四运动,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激起青年学生的“五四运动”。
从思想上,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从政治常看,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无产阶级历练的壮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4个回答  2012-06-25
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国内方面;北洋军阀政府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权;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这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课本上都有总结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