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中苏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谁可以具体举例说明下呢?

在这种七国争雄,战乱不断的时势下,诸侯间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谋士(纵横家或策士) 这种特殊的知识阶层便应运而生,一大批期望通过劝说国君采纳自己的施政谋略,进而实现政治主张,达到功成名就目的的谋士们(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 便穿梭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或主张“连横”,即秦齐联横以各个击破他国;或主张“合纵”,即东方六国纵向联合以共同抗击秦国。许多谋士不辞辛苦,纵横捭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功成名就。苏秦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个。《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中的苏秦形象,既集中反映了战国时代谋士这一特殊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但又因其坚毅、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表现得与众不同,是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对后世知识分子阶层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首先,苏秦这一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战国时代谋士们苦心孤诣、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虽然诸侯国动荡纷争的时势为谋士们实现宏图大略创造了客观条件,但由于谋士们大多出身寒微,地位低下,要真正实现其宏图大略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苏秦也不例外。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在东方的齐国拜师求学,跟随鬼谷子先生习艺,在外游历许多年。可是走了好多地方,人家却不肯用他。他先去请求周显王,说明自己学过一些治国的本领,表示自己一定全心为朝廷效力,并且在楚军经东西二周借道去进攻韩国和魏国时巧妙地献上一计,请周王派人替楚军加宽道路,结果暴露了楚国的军事企图,造成威胁各国利益的局面,引起了楚与齐、秦两个大国之
间的矛盾,促使西周在军事上对抗,从而保护了二周的安全。周王本想要留用他,可是周王身边的那些大臣都嫌他出身贫寒,瞧不起他。苏秦只好离开周王的朝廷。后来,苏秦到了秦国,那时秦孝公早已去世,商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贵族车裂了。秦、齐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双方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秦齐两国都需要凭借他国力量而暂时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种形势下,苏秦抓住时机劝说秦王采纳“连横”的主张,可惜“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连续十多次修书劝说秦王而终未说服,只好“去秦而归”。秦王拒绝采纳他的主张,不肯任用他的原因十分简单:不喜欢任用外来的客卿。此后,他又在外游说两年多,去了好多地方,衣服穿得破旧不堪,仍没有一处肯任用他,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家中。家人的种种表现,极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进了家门,妻子仍坐在织布机上织布,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不愿和他说话,甚至连侍妾都暗自讥笑他。但苏秦毕竟是一个有抱负的谋士,面对家人羞辱的窘迫,他只怨自己没用,不能使秦国接受他“连横”的主张,于是下定决心发奋苦读,想通过努力学习,钻研兵书,丰富学识,增强本领,重新寻求施展谋略的途径。为此,他日夜攻读,甚至“头悬梁,锥刺骨”,经过一年多时间,不仅通读了姜太公的兵书,而且读了一些医农经济、古代法令、诏诰等典籍方面的书。同时,对各国的山川、河流和物产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着意揣摩天下大势,忽然一日豁然开朗,想出了“合纵
之策”。这是苏秦取得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他身处逆境仍锲而不舍,潜心研读兵书、历史、地理以求被任用的顽强奋斗过程是战国时代谋士们锐意进取精神的集中反映,在古代和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苏秦形象既表现了谋士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他们朝秦暮楚、立场不
定、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心态。在苏秦这一人物身上表现出对时势的洞悉和灵活机智的劝说技巧。他凭借自己出众的辩才、广博的知识以及对各国国情的洞悉熟知,在游说中从各国山川地形的险隘情况、兵马物产的贮备状况出发,分析各国国势的优劣强弱,帮助国君正确分析本国的综合国力,掌握国与国之间形势的变化,看清由于秦国日益强盛对各国统治构成的威胁局势,从而使六国国君能接受他“合纵以抗西秦”的战略主张。进而又提出联合抗秦的具体措施,终于逐个说服了六国君主,使各国结成抗秦的“统一战线”。
总之,对苏秦这一谋士形象的评析应该从战国
时代的特定政治、文化背景出发,结合现实的社会环
境,辩证地唯物地分析研究。既要看到他在政治谋
略上审时度势、善于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的智慧
以及奋发有为、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对后代知识分
子的影响等积极方面,也要看到他为追求功名富贵
等个人目的而朝秦暮楚、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功利
主义倾向等消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研究
苏秦这一特定时代的特殊人物,对其作出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在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获得某种教育和启示,发掘其现实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6
博闻强识,深谋远虑,机智灵敏,而且躬身自省,对自己高度自信,当遇到人生困境时并不气馁,刻苦奋斗的精神。
第2个回答  2012-07-06
苏秦是战国时期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他这个人既集中反映了战国时代谋士这一特殊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但又因其坚毅、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表现得与众不同,是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对后世知识分子阶层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