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步骤摆脱六种“有毒父母”掌控,别再让原生家庭“毒害”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两个月前,曾因杀母而轰动全国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被警方逮捕,这使得该事件又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作为一个老师和邻居眼中的“完美”孩子,吴谢宇怎么会对含辛茹苦养育他成长的母亲谢天琴下得去毒手呢?按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念来看,无论谢天琴做过什么,吴谢宇都不至于做出“杀母”这样大逆不道的举动来。

但如果读过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简称《原生家庭》)一书,我们应该从书中得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个极其错误的观念,孩子不良性格的养成多半来自于他们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始作俑者大部分都是他们的父母。

苏珊·福沃德,作为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现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使得她接触到了大量相关案例,这也给了她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她带着自己的研究结论多次出现在访谈节目中,并创作了《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情感勒索》等一系列畅销心理学书籍。今天我们介绍的《原生家庭》还曾荣登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位置。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有毒父母”的概念,并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本书的后半部分则传授了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遭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如何教孩子用3个步骤摆脱六种“有毒父母”掌控,以使得他们免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吧。

在美国,医生是受人尊敬且高收入的职业。旁人对于医生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成功人士形象。然而作为整形外科医生的戈登却经历了妻子的离家出走,究其原因是他在生活中脾气暴躁还有些唠叨。

在与戈登聊过之后,作者发现戈登的父亲在戈登童年时期扮演了一个“虐待者”,即便戈登并没犯太大的错误,也会招来父亲的一顿毒打。长期保持对父亲的愤怒,让戈登不得不去找寻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他下意识地将稍显弱势的妻子当作了发泄对象。妻子受不了他的脾气,才选择了同他分居。

不只是戈登的童年存在类似现象,作者接触到几乎所有案例中的咨询者的父母,在他们童年时都起到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作者对大量案例进行了总结,归纳出六种“有毒父母”: “不称职型”、“操控型”、“酗酒型”、“身体虐待型”、“言语虐待型”和“性虐待型”。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所有“有毒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产生了深远且恶劣的影响,即他们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了持续和反复地伤害,所谓“有毒”的意思便是如此。

作者指出,更可怕的是,“有毒父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一套完整的“有毒家庭体系”代代造就形成,这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有毒父母”在应对家庭危机时,通常会采用诸如“矢口否认”、“推诿指责”、“强行阻挠”、“三角关系”和“保守秘密”等做法,来要求孩子与他们共同营造出“家庭关系平衡”的假象,这种逃避、隐瞒的做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为痛苦。

对于前文提到的谢天琴,从媒体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同事对她普遍的认知是“保守”和“追求完美”,想必她在抚养吴谢宇成长过程中发生过书中阐述过的某些状况,才会使得吴谢宇用最极端的方式解决他们母子间产生的问题,这种情况显然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了解“有毒父母”和“有毒家庭体系”是有必要的,但这也只能帮助孩子理解父母有毒行为的成因,理解自身行为的成因,对于改变孩子的现状远远不够。孩子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得到应有的幸福,还需要改变他们自身的行为。

孩子想要脱离“有毒父母”的掌控,实际上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要从观念上解放自己。重新梳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并给予自己积极正面的关注。

这时孩子需要做的是:

1.延迟甚至不再原谅父母——直到他们承认事实、承担责任并弥补过错;

2.分析自己同父母的关系——制作并填写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

3.进行自我界定——表明自身立场,维护自身权利;

4.停止自我惩罚——管理自己的愤怒,将相应责任归还于父母。

真正认清父母,不再为他们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将自己的利益等同于父母的利益,而不是其之下,这些都是在为进行下一步做准备。

第二步,是要从行动上拯救自己。找寻合理的方式同父母沟通,使其认识到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介入。

同父母沟通本质上是一个“对峙”的过程,孩子需要做的是让他们从不认同自己犯错到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这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因此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为何、何时与如何”同父母对峙,以及针对对峙结果孩子该如何面对各种反应等等。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可以使用“与父母对峙”的方法。面对性骚扰或性侵害时,他们则应该选择借助专业的心理治疗方式,加入小组进行集体治疗,这样更有利于他们走出童年阴影。

第三步,是要从根源上阻止“毒害”的蔓延。为了打破“有毒的家庭体系”,在抚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关爱他们,不再让他们走进这种错误的模式循环之中。

前面提到“有毒的家庭体系”,即作为曾在家庭中的“受虐者”在组建自己的家庭后成为了“施虐者”的模式,使得“毒害”通过代际循环传递了下去。想要彻底根除父母的“遗毒”,打破这种有害的循环模式,孩子真正要做的是停止虐待他们自己的孩子,不再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么问题将会不攻自破,不再发生。他们的孩子也将获得同他们一样的自由。

大多数孩子一旦认清了父母的错误,就会选择走反抗这条路。他们大都会选择同父母抗争到底,不和他们理清个是非对错绝不善罢甘休。不过并非所有家长都能认识到自己是错误的,即便认识到,他们或许也不愿意承认。

对于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应该和父母死磕到底,而是应该放弃这样的抗争,因为是否成人、是否能够爱人和被爱的决定权都掌控在孩子自己手中,这些根本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

吴绮莉在童年时从母亲郑黎明那里得到的大部分都是羞辱。有了女儿后,吴绮莉转而也变得和母亲一样的“有毒”。众所周知,“小龙女”吴卓林自小便和吴绮莉相依为命,然而两人的亲子关系却因为吴绮莉性格的关系逐渐恶化。吴卓林可以说是在吴绮莉的身体和言语双重虐待下一路成长起来的。

然而吴卓林与吴绮莉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从不屈从于母亲的淫威,在18岁时她就能够选择反抗母亲。但长期以来的对峙并没有使吴绮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仍旧期望牢牢掌控吴卓林。吴卓林意识到无法改变母亲,于是选择了离家出走,摆脱母亲的掌控,并在这期间收获了真爱。

如今的吴卓林无需再和母亲争论孰是孰非,因为她收获了一个爱她的爱人,成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得自由快乐、美满幸福,这是她给吴绮莉最好的回应。

所以,“中毒”的孩子需要相信自己,变得自主独立,学会爱人,接受被爱,无论父母是否承认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承担曾经犯错的后果。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都不会选择和解,但至少孩子得到了应有的自由,度过了美满的人生,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这就足够了。

吴卓林的醒悟使得她并未成为母亲吴绮莉那样的人,也避免了今后生活中的悲剧。而大多数孩子或许还生活在“有毒父母”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的孩子在父母离世后仍旧被他们牢牢掌控,无法逃离。他们只能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然后再把父母错误的做法施展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让错误的观念继续蔓延发酵。

《原生家庭》则教会了那些被原生家庭束缚、长期遭受“毒害”的孩子勇敢与自信,教会他们完成3个步骤摆脱六种“有毒父母”的掌控。他们最终会幡然醒悟,为了不再接受原生家庭的“毒害”,他们会走上同父母抗争的道路,找回真正的自我,拥有美好的明天。他们也会将“毒害”彻底断绝在自己这一代,使他们的后世子孙不再踏进“有毒家庭体系”的恶性循环,从而彻底更改整个家族的命运。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评价《原生家庭》时说: “出版这样的书,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认为这句话是极为中肯的,因为如果这样都还不算功德无量的话,那么天下或许再没有可以称得上这句话的事情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