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三国中的人物形象

如题所述

一、早期蛰伏的司马懿——敛精蓄锐、偶露峥嵘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颖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薄司马朗之弟也。”司马懿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就胸怀报国之志,因其才能出众,被郡人保荐为上计橼。司马懿既是有才能之人,那他为什么在三国前期显得默默无闻呢?原因就是:
首先,从司马懿最初的性格取向来说,他并不十分赞成曹操那种挟天子而纵横天下的行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以至于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罗帐下的时候,他假扮患“风痹”之症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还以“坚卧不动”的高超演技骗过了曹操派去深夜刺探虚实的人。然而同智谋与势力同样显赫的曹操相抗衡毕竟是很困难的----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再次敦请司马懿出仕,而且还以“若复盘桓,便收之”相威胁,迫使他“惧而就职”。显而易见,在这种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司马懿虽已加入到曹操阵营之中,却很难马上就发挥出其过人的抱负与谋略。
  其次,曹操既重才又忌才的双重性格指导下的用人思想决定了司马懿的才干不可能在早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司马懿深知:恃才傲物、功高盖主,在曹操面前抖机灵是不明智的;聪明尽显于外的下场是可悲的----在这方面,弥衡、杨修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在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选择了蓄华敛芳的策略,在明哲全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历练自己、完善自己,同时等侯时机,蓄势待发。
  再次,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整体情节发展来看,司马懿虽与曹操、周瑜同为衬托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但其活动的主要情节都设置在后期,因而不宜在前期出现的过多;同时司马懿作为曹魏阵营的一员,如其聪明才智表现的过于突出,对于体现作者拥刘反曹的主题是不利的。
司马懿虽然敛精芳锐,但还是被曹操有所察觉,曹操曾对华韵说:“司马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司马懿知道后,用行动来表示忠于曹操,使曹操渐渐地相信他,从而保护了自己。这就是司马懿早期默默无闻的原因。
  司马懿虽然害怕曹操的疑惧,但在军事谋略上不是偶有显露自己的才能。在曹操平定汉中时,司马懿就进谏:“刘备以诈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息:“人若为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又以“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为由,不采纳司马懿的谋略。如果当时曹操采纳这一战略,可能就不再有“三国鼎立”这一局面了。后来,关云长樊城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庞德。曹操大惊:“欲迁都以避之。”司马懿谏说:“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今孙刘失好,云长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东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危自解矣。”曹操采纳了这一战略。后来,关羽真的被孙权所杀,不但解了樊城之危,而且打击了蜀汉对战局的布置,除去了曹操心里的一大隐患。这两次献计,司马懿善于洞察敌人的弱点,利用孙、刘失好的关系,使两家相争从而消除了对己方的威胁,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智慧、干练、冷静和统领全局的魄力。其军事才能已在曹魏集团任何谋士之上了。司马懿就像曹操所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敛精蓄锐、隐形藏介,司马懿飞腾之日已不远了!
  二、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深谋远虑、扶佐曹丕
  司马懿谨慎的侍候曹操,渐渐取得了曹操的信任,被曹操看作自己的股肱之臣。但司马懿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曹操已老了,跟着他已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了。因此,司马懿把目光瞄向了曹操的继承人身上。数子当中曹操独爱三子曹植,也想把王位传给他。可司马懿选择扶佐的却是曹操的次子曹丕。司马懿这一决定是冒着巨大风险的。但也可见他聪明之处。曹植虽才高八斗,但持才放纵,常纵酒玩乐,而且身边又有杨修等谋士辅佐。司马懿投效于他,受重用的机会不大。而曹丕才气比不上曹植,但他情商高,懂得讨好其父。加之他身边辅佐之人不多,而且按封建礼教,曹丕是王位合法的继承人。(曹操长子已战死)种种优势令司马懿选择了曹丕。最后,曹丕如愿地登上了王位,司马懿也受到了重用。这次抉择充分体现了司马懿深谋远虑的谋略才能,这次成功也为他以后的夺权奠定了基础。
  三、叱咤风云的司马懿——运筹帷幄、锋芒毕露
  曹操死后,司马懿度过藏器待时的时期。曹丕称帝后,司马懿受到重用,“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都,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但司马懿真正掌权,真正由幕后走向前台是在魏主曹睿时期。司马懿常说:“兵不在多,在能设奇兵用智耳。”“出其不意,突然攻之。”⑩这一时期,司马懿带兵抗击蜀汉的入侵,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与诸葛亮的对阵,也使他步向了辉煌。
(一)、不入“空城”,司马懿之智
  在“空城”一战中,小说极力渲染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司马懿的多疑。但事实也许并非是司马懿害怕诸葛亮在城中埋有伏兵而撤军的。“空城计”是诸葛亮在无兵可遣,而且追兵已在眼前的一次冒险之举。其时,诸葛亮手下战将皆派出执行任务。身边人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士。面对十五万追兵,他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而司马懿引着大军蜂拥而来,他真的会被城上“弹琴自若”的诸葛亮所吓倒吗?虽说空城之内或有埋伏,但以十五万之众一鼓而下,纵有再多的伏兵也不能挡其势。也许代价惨重,但能擒住诸葛亮这一蜀汉的精神支柱,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司马懿不入“空城”正是他智慧的体现。因为司马懿清楚曹魏集团深惧于他。他之所以被重用,是因为蜀汉犯境之故,倘若他引兵攻入空城而擒杀诸葛亮,那蜀汉对魏国的威胁就没有了。司马懿也会成为鸟尽之弓,兔死之狗。所以,他以有埋伏为借口而下令撤军。在这一战中,表面看来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真正的赢家却是司马懿,这体现了司马懿的智慧和政治情商。
(二)、祁山斗智,不战而胜
  祁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正面交锋的地方。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斗智中,虽然是输多赢少,多是以防守为主,但却让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得无寸土,这也是司马懿把握全局,机智深远的表现。
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上方谷火烧魏军,司马懿幸得天降大雨。才死里逃生。大败以后,司马懿就按兵不动,坚不出战了。任是诸葛亮怎样挑衅、叫阵,他都置之不理。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出战,就派人送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给司马懿,说司马懿不出战是妇人所为。想以此激司马懿出战。而司马懿看完却“心中大怒——乃佯笑:‘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司马懿身为大都督,蒙此大辱还能冷静对待,可见他一切都是以国家大计为重,个人荣辱这轻,展现了其宽广的胸怀。
  在与诸葛亮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尤其是战争后期,司马懿大都选择守势,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司马懿处处比诸葛亮略逊一筹的缘故。其实防守并不一定意味着处于被动和劣势,虽然在与诸葛亮几次大规模的较量中司马懿败略多于胜,但这并不应该是他取守势的根本原因。《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指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其大意是说:所谓善战者应该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再寻找机会去战胜敌人;想不被敌人战胜,就应该防守,想战胜敌人,就应该进攻;所谓全胜是在首先妥善保存自己的前提下取得的。从这种角度上看,司马懿在与诸葛亮斗争的后期采取守势应该是基于对当时敌我各方面形势的深入分析而作出的正确决定:
  其一,在物资供应方面,蜀汉作为攻击的一方,从成都经汉中出祁山,拔山涉水,粮草物资周转艰难,且粮道太长,极易被敌军切断;而司马懿坐守渭水,临近长安,物资供给方面的困难较之蜀军要小的多。司马懿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自然胜券在握,不必急于采取主动行动。
  其二,在最高领导层方面,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沉湎酒色,非保业之主,诸葛亮长时间统领大军在外,必然引起刘禅与其他宠臣的疑忌而产生内耗;与之相比,魏主曹睿则比较开明,对司马懿极为信任,并授予他极高的权利和荣誉。
  其三,在国家经济、军事实力方面,蜀汉因彝陵之战大伤元气后,又经历南征和数次北伐,连年战乱不止,国家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民意思安,兵心厌战。此外,随着赵云、张苞、关兴等人的先后亡故,蜀国人才匮乏,诸葛亮手下已乏良将可用,从而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随着长时间陷于战争的泥潭中而不能取胜,诸葛亮使战争继续下去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大;与之相比,曹魏统治的北方地区遭受战乱破坏的影响较小,加之从曹操时期就开始施行的“屯田制”等保护生产的措施,社会生产力较为发达,物质供应较为丰富和充足,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较快,具备进行持久作战的能力。
  其四,综合以上原因,诸葛亮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只能选择速战速决。而司马懿针对其急于求战的心情采取避战坚守的策略,以焦躁其心,再寻找战机,与之决战。待其天长日久,粮草不济亦或发生内变,仓皇撤军之时,再率大军从后掩杀,自然可获全胜。
正因为司马懿的知己知彼,坚不出战,使用权孔明只能仰天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最后,诸葛亮在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束了他七年“六出祁山”的征程。“祁山斗智”最后以司马懿不战而胜划下了句号。由此可见,司马懿并非完全像小说刻画的那样胆小、惧怕诸葛亮。相反,他洞察敌人的弱点,以逸待劳的谋略表明,他的机智决不在诸葛亮之下。
  四、酝酿换天的司马懿——以退为进、终掌大权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得到魏主曹睿的重用,“封司马懿为太尉,总督兵马,安镇诸边。”魏景初三年春正月,魏主身染重疾,临死之前,命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司马懿成了三朝元老。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曹爽当上大将军后,想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他奏请魏主封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衔,表面是升了司马懿的官,实际是削了他的兵权。司马懿知道曹爽的用心,就将计就计,推病不出,以让曹爽认为自己老了。曹爽至此每日与部下饮酒作乐。
  为了探听虚实,曹爽派人去刺探司马懿。司马懿面对探子,知其是曹爽所派,就假装老得耳聋,连喝汤也要人侍候,而且丑态尽出。曹爽得到消息后大喜,就对司马懿不再提防了。而司马懿则对他的儿子说:“曹爽必不忌我矣。只待他出城畋猎之时,方可图之。”小说对司马懿的言行作了生动的描写,刻画一个老奸巨滑的形象。但从这点也可看出司马懿的冷静沉着,聪明机变。面对被削职而不轻举妄动,只是暗中布署,审时度势。呈现出司马懿是非常人右比的形象。⑾
“诈病赚曹爽”是司马懿政治斗争艺术的一次集中体现,整个事件从策划到实施再到善后,自始至终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充分展示了司马懿静则使人无从觉察,动则令人措手不及的高超的运筹和统驭能力,他把握时机、乘时而动的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剪除曹爽集团之后,司马懿被封为丞相、加九锡,父子三人同领国事。司马懿已经登上了统领魏国军政大权的最顶端。这次“夺权”以曹爽的失败为终点。司马懿重掌兵权,位及人臣。这次“夺权”的成功也为后来司马炎的称帝奠定了基础。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继司马懿之后,呈现在司马昭、司马炎面前的天下大势,可谓“居高视下,势如劈竹”。他们所要做的,只是顺流而下,去完成历史所赋予的某种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9
阴险狡诈,野心极高,自辅佐曹操曹丕后,司马氏已渗透进魏国大部,是一个卧薪尝胆的阴谋家。
第2个回答  2012-04-29
及老谋深算,奸诈无比,但智力超群,十分有才
第3个回答  2012-04-29
司马昭的义父。
第4个回答  2012-05-14
楼上神奇 拜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