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形成于什么时候?

江门地区包括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和鹤山。在鹤山加入之前称四邑。那么五邑(或四邑)这样的名称形成于什么时候?
不要给江门墟形成的那个答案给我!

侨乡是华侨在中国的故乡,是华侨在祖国的“根”。五邑侨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色。从总体看,五邑侨乡的形成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唐至宋、元时期是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孕育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第二个发展阶段,为发展期;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三个发展阶段,为高潮期;民国初年至抗战期间是第四个发展阶段,为成熟期。其中,一战结束后至抗日战争五邑沦陷前(1918-1939年),五邑侨乡正式形成,这是解放前五邑侨乡最繁荣的时期。

从五邑侨乡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这样几个显著的特色:

第一,人民出洋的历史比较久远。

第二,旅居海外的华侨人数众多,其分布广泛而又集中(以美洲居多)。

第三,国内的归侨、侨眷人数比较多。

第四,侨汇收入数额比较大且成为国内眷属生活开支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

第五,商贸经济比较活跃,市场比较繁荣,侨眷的生活水平比较高。

第六,华侨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促进侨乡经济发展。

第七,华侨踊跃捐资举办公益事业,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事业比较发达。

第八,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风比较开放,对外交往比较频繁。

我们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抗日战争五邑地区沦陷前的20年时间里,五邑侨乡正式形成,就是因为在这20年里,这8个方面的特色在五邑侨乡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五邑地区(尤其台山、开平)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繁荣景象。当然,这些特色是相对而言的,在五邑各市、各乡镇,有的地方可能在某几个方面较为突出,而在另外的几个方面可能不那么突出,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五邑侨乡形成的过程也不例外。一般地说,五邑中,台山和开平两市这几方面的特色显示得更为充分一些,新会和恩平两市次之,鹤山市再次之。

五邑之所以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侨乡,我们认为,这8大特色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对其中的一些特色,如人民出洋的历史较久远,华侨人数众多,归侨和侨眷人数较多,华侨热心支持家乡的经济与文化建设等作了详细叙述。这里,我们仅就侨汇收入、商贸经济的发展和民风开放等几个特色作一些分析。一侨汇收入数额巨大

华侨汇款(简称侨汇)是我国旅居海外的华侨从事各种职业所得,主要用于赡养国内眷属的生活用款。此外,侨汇的用途还包括投资实业和捐建慈善公益事业。从清末民初开始,侨汇就源源不断地流人五邑侨乡;至抗战全面爆发前,侨汇额达到历史的高峰。据有关资料,从1864—1949年的85年间,侨汇总额为35.1亿美元,年均近4200万美元。(1)五邑籍华侨占有多大比重,未见有确切资料,但估计数额巨大。在五邑各县,台山的侨汇收入最多,开平次之,新会、恩平、鹤山又次之。以台山县为例,1929年以前,每年的侨汇在千万美元以上,占当年全国侨汇总数的1/8(全国每年8100多万美元),1930年猛增至3000万美元左右,几乎占全国侨汇(9500万美元)的1/3。从1931—1937年,绝大多数年份的侨汇都高于1930年,1937年达到1.8亿美元,为台山侨汇收入最多的一年。(2)这些数字是十分惊人的。

侨汇的大量流人,为侨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更成为侨眷重要(有的地方更成为主要)的生活开支来源。侨汇的多寡,汇兑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侨产生活的安定与否、侨乡社会的稳定与否,这是五邑侨乡最主要的特色,是五邑侨乡形成的物质基础。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任新宁知县的李平书在其著述《宁阳存牍》中曾这样描述:“宁邑地本瘠苦,风俗素崇俭朴。自同治以来,出洋之人多获资回华。营造屋宇,焕然一新。服御饮食,专尚华美。婚嫁之事,犹斗靡夸奢,风气大变。”[1]这段描述告诉人们:第一,自同治以来,台山华侨的汇款便大量流人家乡;第二,由于侨汇的大量流人,侨乡的面貌“焕然一新”、“风气大变”。

二商贸经济畸形发展

侨汇流入五邑城乡后,广大侨眷把这笔钱主要投入市场,或购买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或建房置田,促进了地产业的发展;或供养子女上学读书,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侨乡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五邑侨乡在20-30年代一度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当时,在五邑大地,尤其台山、开平,出现富甲一方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购买力,各类商店纷纷涌现,新的墟镇不断增加,尤以台山发展最快速。其间,全县共有106个墟镇。华侨众多的端芬镇,除山底墟以外,在方圆两公里内竟有大同市、汀江墟、那泰墟、西廊墟和塘头墟5个集市,大同市、汀江墟同在大同河旁,彼此连接,十分兴旺。山底墟更有“老虎墟”之称,每逢墟日,货如轮转,成交非常活跃,从四乡运来交易的物资顷刻间便被抢购一空。除五邑的各县城台城、苍城、会城、恩城、沙坪外,还有台山的斗山、都斛、广海、白沙、公益、大江、水步、四九、冲蒌、海口埠、新昌、荻海;开平的赤坎、蚬冈、百合、塘口;新会的古井、沙堆、棠下;恩平的江洲、圣堂、君堂;鹤山的鹤城、雅瑶等墟镇,都很繁荣兴旺。台城可算得上五邑地区最繁荣的县城之一,据1N6年统计,其人口2.2万人,有金铺31间、私人银号26家、百货商店162家、茶楼酒店及冰室299间、旅店20间、戏院2间。商店为骑楼式建筑,道路纵横交错,入夜万灯齐亮,光芒四射,霓虹灯饰,五颜六色,街道上人群熙攘。在集市贸易日,附城周围的老百姓进城做买卖,更把全城挤得水泄不通。台城被称为“小广州”,是五邑侨乡商贸经济发展的缩影及代表。

值得指出的是,侨汇的大量汇人使侨乡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即消费性的商贸经济。当年侨乡为数不多的社会生产部门没有、也不可能去利用这批资金发展和扩大生产;况且当时中国的银行信贷机构也不健全,不足以融集私人资金,侨户们为了满足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很自然地便把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个人消费方面。

侨汇的大量汇人还为侨乡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食汇者阶层,有的学者称之为“安逸的绅士阶级”。一些侨属纨挎子弟认为,“牛耕田,马食谷,老豆(父亲)赚钱儿享福”乃天经地义,他们依靠丰厚的侨汇收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少数人还染上嫖、赌、饮、吹的恶习。侨汇的消极影响一面,我们不容忽视。三外采文化影响深刻,民风比较开放

五邑侨乡近邻港、澳,自民国以后,海外华侨同祖国及家乡的往来日益频繁,西方的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也随之传人侨乡,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生活方式上,清朝以来,男士们喜穿唐装、长衫长裤、长袍马褂,民国以后则换成了西装、中山装、青年装,显得潇洒活泼;女士们的大襟衫、宽袍大袖被夏威夷装西裤、对胸衫、纱笼裙、花布衣取代,显得艳丽夺目。商店里的冷饮、西式点心,成为时尚。居住方面,到处兴建“洋楼”,很多侨眷告别了古旧的房舍。20年代以后,自行车(邑人叫“单车”、“脚踏车”)、摩托车(邑人叫“差古鲁”、“撞死狗”)传人侨乡,成为富裕侨户和商人代步的交通工具及富贵身份的标志。

其次,先进科学技术的传人,体现在建筑艺术上,是中西合璧,钢筋、水泥(邑人称“红毛泥”,意即西方“红毛佬”的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应用,大量“洋楼”的出现;火车、汽车、电灯、电话的传人;所办实业之机器设备多购自国外,采用西方的股份制方式进行集资、成立董事会进行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美国式教育制度的推行等,都说明西方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已传人五邑侨乡,不仅对侨乡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商品意识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是五邑侨乡对外交往频繁的结果。

再次,外来语的融合与使用。五邑籍华侨虽然很多人是文盲,但他们在海外谋生的时间较长,耳濡目染,慢慢地也学会几句很蹩脚的英语。回乡时,他们在交谈中常有意无意地讲出一些最常用的英语,如OK、yes、no、good等(详见表11—3),乡人尤其年轻人感到好奇,也跟着“金山伯”学讲带有浓重四邑口音的英语,并以此为时髦。外来语便慢慢地融人了四邑话中,既丰富了人们的用语资源,又加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并造就了“半唐蕃”的侨乡语言文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生活方式的传人,对侨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民风渐人奢靡,冠婚之费,动数百金”,一些富裕侨户的子弟游手好闲,怕艰苦,讲享受,甚至染上嫖、赌、饮、吹的恶习,令人痛惜不已!台山民谣所唱:“死仔狂,有书唔读随街荡,终须荡去赌博巷,输尽家财还被绑。”表11—3四邑侨乡外来语使用情况举例

┌———┬————————┬——————┬———————┐

│ 类别│ 四邑音译的英语│ 英语原词│ 词 意 │

├———┼————————┼——————┼———————┤

│ │骨 │Good │好 │

│ ├————————┼——————┼———————┤

│ │伟里骨 │Veryg00d │很好 │

│ ├————————┼——————┼———————┤

│ 日│拜拜 │Bye-bye │再见 │

│ ├————————┼——————┼———————┤

│ 常│梳化 │Sofs │沙发 │

│ ├————————┼——————┼———————┤

│ 生│朱古力 │~late │巧克力 │

│ 活│ │ │ │

│ ├————————┼——————┼———————┤

│ │老缅 │Oldman │老人 │

│ ├————————┼——————┼———————┤

│ │士胆 │Stamp │邮票 │

│ ├————————┼——————┼———————┤

│ │市的 │Stick │拐杖 │

├———┼————————┼——————┼———————┤

│ │摩达 │Motor │发动机、电动机│

│ ├————————┼——————┼———————┤

│ │士巴啦 │Spanner │扳手 │

│ 工│ │ │ │

│ ├————————┼——————┼———————┤

│ │呔 │Tyre │轮胎 │

│ ├————————┼——————┼———————┤

│ │吉普 │Jeep │军车 │

│ 具│ │ │ │

│ ├————————┼——————┼———————┤

│ │的士 │Taxi │轿车 │

│ ├————————┼——————┼———————┤

│ │差古鲁 │Motor—cycle│摩托车 │

├———┼————————┼——————┼———————┤

│ │斩波 │Jumpball │跳球 │

│ ├————————┼——————┼———————┤

│ 球│骨波 │Goodball │好球 │

│ ├————————┼——————┼———————┤

│ 类│嗒布鲁 │Double │持球、走步 │

│ ├————————┼——————┼———————┤

│ 运│斗晒 │Outside │界外球 │

│ 动│ │ │ │

│ ├————————┼——————┼———————┤

│ │迁晒 │Change side │交换场地 │

│ ├————————┼——————┼———————┤

│ │郎说 │Long shoot │远投(篮球) │

└———┴————————┴——————┴——————┘

“银仔白,金仔黄,唔好呀哥花精光,卖田拆屋唔够使,爷娘痛哭嫂投塘。”这些就是侨乡人民痛惜年青一代沉沦的心态写照。二是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较严重,一些人言必称美国,盲目模仿和追求西方的物质享受和生活方式,有的人甚至数典忘祖,说(做)出有辱国家、民族、祖先的话(事),从而受到乡人的唾骂。1932年,《新宁杂志》曾发表署名文章,对这种陋习口诛笔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5
五邑,地方名,指江门市辖下的五个县级市:恩平、鹤山、开平、台山、新会。

由来
“邑”就是县的意思。历史上这五个地方都是县级单位,即使现在已经全部改称市,但行政上还是属于县级市。关于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个有关名称:四邑(除鹤山在外)、五邑和六邑(加上赤溪)。其中四邑用得最多。在1983年,鹤山划入江门地区管理后,五邑成为官方名称,但在海外华人社区,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称呼。至于赤溪,历史上曾有此建制,但1953年已并入台山县。

江门五邑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3-26
五邑侨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色。从总体看,五邑侨乡的形成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唐至宋、元时期是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孕育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第二个发展阶段,为发展期;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三个发展阶段,为高潮期;民国初年至抗战期间是第四个发展阶段,为成熟期。其中,一战结束后至抗日战争五邑沦陷前(1918-1939年),五邑侨乡正式形成,这是解放前五邑侨乡最繁荣的时期。
第3个回答  2008-03-26
系江门人都无知得甘详细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