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孩子想象力,这3步简单易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前几天,邻居家的几个小孩来我家玩,我突发奇想,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朋友长了三只眼睛,你会怎么做?”

“肯定是得病了,我要让她赶紧去医院看看。”8岁的熙熙说。

“眼睛是横着长的还是竖着长的啊?”5岁的涛涛问。

“哇!多一只眼睛是不是可以看得更远?像千里眼一样?”6岁的芸芸说。

……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到,有些孩子的想法直接简单,有些孩子的想法天马行空让人忍俊不禁,总的来说,他们的答案就两类:有想象力的和现实派的。

先别吐槽我干吗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因为大部分人理解中的“想象力”,和真正的“想象力”,是有本质区别的。

根据网络解释,简而言之, 想象力就是人根据已有的认识,在大脑中构造没有经历过的事物和体验的一种能力 。 想象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在“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出“无”。

01想象力和现实是对立的

其实,想象力恰恰来源于现实,这点,在艺术家、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得格外明显。

谈到儿童文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在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看来,造物主的想象力比任何人都强大,很多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都是人的想象力难以穷极的。

曹文轩说,“今天我们在说想象力的时候,常常会忘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现实的记忆,忘了我们应该在现实主义上下工夫。”

就如说到抽象画鼻祖梵高,我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著名的抽象画作《向日葵》,却不知道梵高在画抽象画之前画了好几年的土豆,什么也不画,就画土豆。

02想象力是天性,遭到破坏后就没有了

诗人余光中谈艺术创作时说:

所谓想象力,就是要你把木头穿一个洞,当到了一定的时间,一定能豁然贯通。

你说那是灵感,其实是你后天培养的结果。你不断思考,或者潜意识里面在进行,结果有一天豁然贯通,那你就写出来了。

所以这个想象力是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没有知识,完全抛掉经验,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没有成果的,一定要朝着某一个方向好好地去想。

想象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在探索和经历的基础上积累而成,是一种可以经过后天培养的能力。

03学得越多越破坏想象力

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越小,越不懂什么的时候,想象力越丰富。相比孩子,成人学了那么多知识,思维却僵化了,这样的话,学得越多是不是就越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

其实,知识学得多与想象力的丰富性并不矛盾,也并不会破坏想象力。 成人之所以思想僵化是因为缺乏想象力训练,人脑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思考缺位,自然离想象力越来越远。

另外, 反倒是忽视孩子认知发展水平,过早拔高孩子的学习体验,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探索世界,试错的机会,那才叫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6岁前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探索世界,以形象思维为主,父母这时硬要让孩子学习抽象概念,就是揠苗助长的无用功。

01想象力让孩子的智商更高

这结论可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神经学研究数据支撑的。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人类的神经联结数量,在9岁时,可以达到14亿多的顶峰。之后,大脑开始整合,神经联结的数量开始下降,连接得不好的和少用的神经联结会消失,整合会在孩子12岁左右时完成,此后人一生的神经联结,除非接受特别的脑力训练,否则会大致停留在此水平。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其神经联结越多,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化和发展,其原先的神经网络联结越庞大,之后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就越强大, 换句话说,就是幼时丰富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年后的思维水平,或者可以说聪明与否 。

02想象力让孩子的内心丰盈

前央视主持张泉灵在给她孩子的信中写道:

“如果我们没有双眼,我们只能用双手的触摸去感知世界,那我们就无法体验什么是远山什么是天空。如果我们失去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的世界就永远不会包括猎户座的红巨星。”

没有想象力,就如井底之蛙,以井口丈量天之大。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知道世界存在更多的可能性,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总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让孩子的世界更大,这里的“世界”,还包含内心世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内心一定也是丰盈的,异想天开的假想游戏,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现实世界。

比如,内心戏多的孩子,更容易克服恐惧,他们会在假想游戏中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强大的怪物,操控感让孩子觉得怪物原来没那么可怕。

03想象力能够改变世界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为什么把想象力放到如此高的位置呢?因为想象力可以改变世界!纵观人类历史,想象力主导的思想实验推动了很多重大的科学和思想变革,所谓思想实验,就是单纯通过想象做的实验。

比如,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的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想象“做”的铁球实验。

最终,伽利略提出的加速度概念不仅改变了中世纪的物理学,构成了牛顿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深远影响了几个世纪后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除了伽利略的思想实验,还有很多革命性的科学突破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比如,牛顿想象如果苹果树长到月球上会怎样,这一想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爱因斯坦则想象着能不能追上光,想象促使了他对相对论的推导……

没有界限的人类思想可以突破现实世界的限制,所以,有时候,存在于想象中的思想实验比真正的实验更重要,更有助于科学家们发现新知,改变世界。

想象力影响孩子生命的广度,决定孩子能走多远,对孩子如此重要。对成人,想象力一样重要,可以让我们更有洞察力,在工作和事业中易于转换思维,发现商机, 更易成功。

首先,在大脑里建立储备知识库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认知是想象力的基础。 想象力听着神奇,但其本质上是信息的输出。想象力产生的过程是:信息输入大脑→大脑理解分析信息→信息输出。 可以说,没有最开始的信息输入,就别妄谈想象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玩具放到高处,让孩子拿不到玩具,而在孩子可以轻易拿到的地方放了工具,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孩子勾到他够不着的玩具。

实验结果是这样的:18个月大的孩子,很快就能发现工具的用途,并利用工具把玩具成功取下来。但15个月大的孩子想不出这样的办法。这个实验间接说明,想象力基于对现实的感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就是想象力的基础。

建立储备知识库有 两个很简单的方法 :

一是阅读

张泉灵说:“让世界长大的最好方法是阅读。书里藏着别人的世界,你读懂了,你的世界就拓展了。”

二是经历:旅行,或是把脑子里的想法付诸行动

当过记者,去过战地的经历让张泉灵感慨:

我总是那么渴望去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经历吧别人没有经历的事情,见别人没有见过的人,和他们谈那些别人不知道的人生经验。

记者的一辈子像别人的几辈子,于是,我的世界就大了。

其次,用“不断追问”法建立自己的想象力模型

储备知识库,只是培养想象力的基础,我们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想象力模型。当我们储备的知识够丰富,当我们能优化这些知识,将它们重新组合开发新功能甚至“改变世界”,那我们的想象力模型就成功建立了。

如何在储备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想象力模型? 方法简单易行:不断追问 。

比如伽利略在脑子里进行铁球实验时,他就是采用了不断追问的方式来思考:

如果大铁球比小铁球先落地,那把两个铁球用一根绳子拴在一起往下扔会怎样?

如果小铁球拖大铁球的后腿,最终它俩落地的速度肯定就比单个大铁球的下落速度慢。

但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大小铁球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总重量大于单个大铁球,按理说它们的下落速度应该更快才对。

为什么不同角度思考会得出相反的结果?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无论铁球重量多少,它们的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

历史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代表人物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他那,教育就是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对未知领域的想象。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十万个为什么整天问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耐心给予解答,还可以反过来追问孩子“为什么?”孩子正是通过和父母的提问解答,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最后,用打比方练就知识迁移能力

润米咨询的CEO刘润说:

打好一个比方,通常有三个步骤:

找到你要描述的这个陌生事物的本质;

然后在你的模型库里,匹配有相同本质的,大家熟悉的事物;

然后用这个熟悉的事物,解释那个陌生的事物。

打比方是一项非常锻炼想象力的活动,因为要打好比方,既需要你储备旧模型,还要建立新模型,以及最重要的一步,把旧模型和新模型串联起来的想象力。它特别能训练一个人的洞察力。

作家林语堂说“演讲像女人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 演讲跟裙子有什么关系?林语堂说,当时想到以短为胜,就这么灵机一通,把天南地北的东西摆到一起了,。

刘润说,打比方这个能力特别“高级”,一个人同时理解两件事的本质,才能比方得让人拍案叫绝。

打比方其实就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想象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把知识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说不定,就此改变世界。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很大,大到他们无法想象,世界又很小,小到已知的、未知的,都可以通通装到他们心里。要怎样在现实世界中走出心中世界的宽度和长度?给孩子安上一对想象力的翅膀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