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有人说:到不了的叫做远方,忘不了的叫做故乡。

上学之前,因为寒暑假的关系,待在家陪父母的时间特别长,但那会的我有点厌倦在家的时光,好想跟姐姐一样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步入社会后我才发现,能在家待一两个月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现在竟然成为了一种奢望。

为了生计,我们只能漂泊远方,把他乡作故乡。

去年,趁着坐月子的机会,难得在家待了几个月。在家的那段日子,每天呼吸着家乡的新鲜空气,吃着自家种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欣赏着家乡美丽的风景,生活可谓优哉游哉乐哉~

如今回到家乡,发现早已不是小时候的模样。短短十几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村容村貌

以前的瓦片房慢慢消失,变成了一幢幢的小洋房;

下雨天走路容易脏了鞋子的泥巴路,铺就成了好走的水泥路;

乡村开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村官定时检查乡村卫生并参与评比,每周会有专门的清洁人员来处理垃圾;

曾经到处可以看见人的村庄如今只剩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2.消费观念

随着村民的消费观念的转变,来乡下做活动的商家越来越多,村民们也动不动就坐车去城里消费一把。

3.学校教育情况

现在的小学,班里学生越来越少,在我上小学那会,一个班最少有50-60人,现在的小学一个班最多也就30多人,规模严重缩减。

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学费越来越高,学杂费缴纳的越来越多,隔三差五就让学生交钱,很多书籍还得自己掏钱买。我问过各大城市的家长们,反馈义务教育阶段的都是免费的,可是为啥农村还要交那么多钱。关于这方面,我也咨询过当老师的老乡们,他们反馈:学费只免费的,只是有其他的费用,比如吃饭、书法、买书、工具等等,都是学杂费用。

面对如此大的变化,心中难免一番感慨。

在家的时光,每当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画面,总会不自觉地勾起我小时候的一些幸福回忆。

【过年篇】

待到春节之时,回家便成为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之所想,这会就属乡下最热闹了。

在外的游子,看惯了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总觉得故乡的空气最清新。走在楼宇矗立的街头,总觉得故乡的土地最真实,最接地气。穿行于城市的灯火阑珊,总是会想起家乡夜晚闪亮的星星;尝遍了他乡的酸甜苦辣,总是会怀念家乡那质朴的乡情。

因此,无论这一年有多辛苦,无论这一季有多繁忙,回家,比什么都重要。无论你是满载而归,还是一无所获,我们的平安便是亲人最大的安慰。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还不发达,村里的人们主要以种水稻为生,每天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春耕秋种,那会很少有父母出去打工,因此过年喧闹程度在我那会看来丝毫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这个节日让往常的农村增添了一份喜庆。

小时候的年味特别浓,那会电视很少,还没有网络,邻里乡亲每天吃完饭就聚在一起聊聊天,增进邻里感情,看着乡亲们脸上自然而然流露的笑意,着实感觉很幸福。

或许是我在那个年龄还不懂生活的艰辛,就算苦也得笑着去面对,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达,愈发感觉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如今的农村往常安静的可怕,中壮年都外出打工以谋生计。种地的越来越少,好多土地都荒废了,村子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即所谓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看着着实有些许忧伤。

也只有过年这个节假日,在外打工的游子才会纷纷返乡,一解乡村的以往的孤寂与安宁,让农村恢复该有的喧闹。

游子们的回来也抚慰了在故乡守候的家人们的内心,一年之中,他们最期盼的就是过年了,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脸上的笑才是最多,才最幸福。

【春种篇】

南方的春天总是比北方来得早,只要春节一过,村民们就得准备春种了。

小时候,春耕全部靠人工,生活过得特别慢。

春种的那段时间,每天跟父母早出晚归。早上早起拔秧,拔够了一天的秧苗后回家吃饭,吃完饭又出去插秧,那会插秧只能两脚进到泥里,弯着腰一株一株往下插,长时间弯腰还真是够疼的。那会还小的我总是会不禁吐槽腰疼,然后就会惹来父母的怼词:小孩子哪有腰。结束了一上午的辛苦后,中午我们回家吃饭、休息会,下午继续顶着炎炎烈日出门劳作,每天就这样频繁往返于田间。

说实话,我还挺喜欢那会的时光,虽然辛苦点,可是也有很多快乐。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附近一起劳作的村民会一边干着活,一边闲聊着各家的家长里短,就在这样的闲聊中时间似乎也过得很快。看着自己一株株亲自插下的秧苗,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学会自力更生,发现忙碌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因为,自力更生和不劳而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如今,我许久没有插秧过了。犹记得上高中前,和父母一起干农活的日子特别多。

现如今,回到家乡看到的都是机械化耕作,农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总是隐隐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又说不出来。

【秋收篇】

在我的家乡,农忙分为两季:一季在7月,一季在9月。

小时候,农业技术还不发达,农民割稻谷只能采用传统的镰刀收割方式,打稻谷刚开始都是人工用脚踩机器,后面才被柴油机代替。

收割的时候,家乡的天气酷暑难耐,最高能达40多度。可就是这样的高温天气,村民们还是要顶着大太阳出去割稻谷,打稻谷,再将稻谷用板车拖回家。

因为是属于家里最小的一个,那会的我白天主要负责在家晒稻谷、收稻谷,处理家里的事物,外出割稻谷主要是爸爸妈妈和姐姐们。那会的我还是比较贪玩,在家翻了一遍稻谷就找发小们去玩了,很多时候玩得忘了时间,回到家后才发现有很多鸡在家门口抢食。然后被回家放稻谷的爸爸发现一顿骂。

偶尔,我也去地里帮忙。待到割稻谷累的时候,要不就去小溪阴凉处休息会、泡泡脚。那会,小溪里的水还很干净,基本用手舀起来就可直接喝了,现在可不行了,都被各种农药污染。要不就跑去西瓜地里摘一个熟透的西瓜解渴。那会,每家每户都会种西瓜,基本用于自己家里吃,多了的话就中午用板车拉到其他村里卖,那会最便宜的西瓜是2分钱一斤,实在是便宜的不要不要的。虽然每家每户都会自己种西瓜,为了防止其他村里的人来偷,到了西瓜成熟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得去西瓜地里守西瓜,地里会搭个小帐篷,白天没事的时候可以在里头写作业,和发小们玩,晚上就在地里睡觉,守着西瓜。

不过,现在农村秋收都是机器收割了,一亩地十多分钟就搞定,农民只需要牵着口袋装稻谷即可,然后用小三轮车把稻谷拖回家,那时的乐趣不再。

【冬季篇】

冬天是农民们最闲的一个季节,大家主要靠走街串巷来打发时间。

南方的冬天很冷,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唯有炭火火炉聊以慰藉。每次只要去别人家玩,大家就坐在一炉炭火旁,磕着小瓜子唠着嗑,直到中午时分才动身回家吃饭。

白居易的《别春炉》诗曰:“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可见冬日里的火炉最适宜与人共享,三五好友围炉畅谈最具一番风味。

冬日里的火炉,是亲情凝聚的美好时光,是友人小酌的唇齿留香,是共叙衷肠的人生况味,是物我两忘的岁月静好。

现今城市的冬天,人们都用上了空调和暖气。因此,冬天里的炭火炉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回忆。

如果时光能够回到从前,回到那个简单而有爱的童年时光该有多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