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的故事

如题所述


弥勒佛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来历:原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的弟子,先于释迦牟尼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后生于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游历四方,散播佛法,普度众生。
故事:据《宋朝十二大名僧》记载,他是宋朝南方某寺院的一个穷和尚,法号叫“契此”。契此和尚人长得很胖,性格开朗,整天眉开眼笑,无忧无虑。因人胖怕热,他经常光着上身,拿着一个布口袋到民间化缘,把化缘得来的食物背回寺院分给众僧侣吃或送给一些穷人解难,因而人缘极好。
有一天,他没有外出化缘,将寺院里的众僧侣召集到身边说:“我本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佛主今天要召我前去,请大家帮个忙,在我走后,将我这副皮囊用柴火烧了。南阿弥陀佛。”说完,只见他双手合十,盘坐圆寂了。
弥勒佛的形象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来源于《弥勒上生经》。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来源于《弥勒下生经》。
第三个便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成的弥勒形象。原因是布袋和尚圆寂前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地方僧人认定他便是弥勒的化身,便以他的形象来塑像。
弥勒佛的来历和故事
弥勒佛的来历
弥勒佛是未来佛。弥勒佛,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_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
弥勒佛的故事
在唐末五代后梁时期,有一个胖和尚,人们都叫他契此,他的形象十分特殊身材短胖,耳垂大而肥厚,手里经常提个大袋子,每次化缘得到食物,随手扔进袋子里,所以人们都叫他布袋和尚,他总是乐呵呵的,见人便口念阿弥陀佛。
一天,他盘腿端坐在奉化岳林寺前的石头上,口中念着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时人自不识。说完这个偈语后便安然圆寂。后来,人们联想到他平日的言谈举止,认定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来到世间度化众生。
弥勒佛和他的四大护法的故事
当我们参观游览各地的寺庙时,一进天王殿,总会看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在很多寺院里弥勒佛的身后面,都会有一个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为什么要把韦驮将军安排在天王殿的背后,远远地面对大雄宝殿里的释伽牟尼佛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神行太保"护舍利
相传在释伽牟尼涅磐之后,众位天神准备火化释伽牟尼佛的遗体,收取佛陀的舍利子来建塔供奉。就在这个时候,天神帝释天手持着七宝瓶来到现场,向众位天神说,释伽牟尼佛原先曾答应给他一颗佛牙,在天宫建造塔寺供养,所以,帝释天必须先取下佛牙。就在帝释天说话的时候,一个罗刹鬼正好躲在帝释天的身旁。他乘人一不注意,盗走了佛牙舍利。罗刹鬼以为自已的举动人不知,鬼不觉,然而却被站在一旁的"神行太保"一韦驮大将发现了,只见韦驮大将奋起直追,一下子就把罗刹鬼给捉住了,还完好地取回了佛牙舍利。所有天神看到这里,不禁对韦驮的神勇赞叹不已,都说韦驮大将能够驱邪除魔,具有保护佛法的威力。
护法天尊,善走如飞
韦驮,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原来是婆罗门教的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拿弓箭,骑孔雀。崇拜韦驮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为伽蓝的守护神,是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
韦驮生而聪慧,早离尘欲,后来皈依佛门,修清净梵行,成为护法天神。传说唐朝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从而感得他现身护法,身着甲胄,合掌而立,宝杵横放臂上。从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便开始立有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
韦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如飞著称。所以韦神通常是立于天王殿弥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守护灵内的佛与舍利子,以防魔前来偷盗。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成为佛教的特护法神。在新加的百古刹莲山双林寺的天王殿后,也立有一尊韦驮菩萨的法,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披飞带、手执金刚杵,英气逼人。
根据经中介绍,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楼至佛"的示现,由此也可以证明"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的道理。
三洲感应护佛法
韦驮天将虽是四大王的部下,但在佛教的寺院中却得到特别的尊。传统寺院的早晚课中,早课的末尾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午供中,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而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这是因为,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大王",各自卫护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堪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他游历东南西三,被称为"三洲感应"。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地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
扛着韦驮就跑
《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事:清代末,普陀山上而一座寺,而一天晚上忽然烧起一场名火,那一夜刚好有一位小沙弥睡在韦佛旁边,梦中见一位身多金甲,状似韦护法的人对他大喊:"中矢火了,你紧生吧"小沙弥一觉惊醒过来,果然大火已经烧遍了个寺院,情急之下,他扛着韦驮神像就往门外跑。一直到早上,众人察灾情时,发寺满目疮痍,只有韦神安然恙地屹立在门外。要知道,那一尊神像大概有几百斤重,必须要几个壮汉用尽全力,才能把它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当代的法师在讲经时也说过,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的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的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
礼敬护法,功德无量
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两千五百年前,佛陀考虑到末世会有人诽谤正法、破坏寺塔,于是就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也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
随着佛教的发展,护法神的队伍不断扩大,护法神不仅充当守护佛教的职责,负责保护众生,具有息灾、增益、敬伏等四种济世功德。因此,我们在学佛、拜佛的同时,尊敬和礼拜诸位护法也是一件慈悲、功德无量的善事。
供奉韦驮菩萨的要点:
一般不单独供奉,只有在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全堂佛的时候才供奉韦驮菩萨。其他要求同诸佛菩萨。
请说说弥勒佛在人间的故事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__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详见:
弥勒佛的由来
弥勒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贤劫第五尊佛是弥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弥勒菩萨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经四千岁,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过去劫时,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__”,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的故事
阿弥陀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__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详见:
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