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济失调?

如题所述

共济失调是一种由于大脑系统损害造成身体协调不良的疾病。运动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都与共济失调有关。共济失调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遗传性共济失调。现如今共济失调在临床上缺少有效的药物,共济失调患者可以通过做康复训练来帮助疾病的恢复。

  1、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的原则

  共济失调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原则。在训练一开始的时候,共济失调患者应该做一些小范围的运动,注意平稳和流畅性。康复训练要集中在患者的平衡性,要让患者站立时保持正常的两足距离。随着康复训练的不断增加,要减少对病人的帮助,增强病人的自主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要以恢复患者正常的中线感为目的,以便于患者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改善共济失调患者坐姿稳定性

  首先让患者坐在比较低的床上,背部不予以支持,将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手扶在前方的桌子上,使患者充分的伸展脊柱,将骨盆前倾。患者一旦能正确完成这些动作时,治疗师应该立即对患者的肩膀、骨盆、膝盖分别压缩,从而帮助患者了解身体部位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让患者逐渐抬起一只手并且拿取物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躯干的稳定性。当患者能不用治疗师支持就能稳定的坐下时,可以适当的轻推患者,使患者的重心轻微的移动,从而激发共济失调患者的自动平衡反应。

  3、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

  共济失调患者通常在站立和行走时骨盆不稳定,原因是他们经常倾向于躯干前倾。对于这类共济失调的患者在站立期间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让患者感知骨盆在双下肢上的运动。共济失调患者在训练步行的时候,可以让患者走过或者跨越障碍物,弯下腰捡起物品或者拿取物品,从而改变中新的高度,加强重心转移难度。

  以上几点就是关于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的详细解析,共济失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走路形态、生活自理能力,共济失调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简易到复杂,要有耐心,不要过于着急,逐步帮助共济失调患者恢复身体平衡性和稳定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12
共济失调就是肢体运动不协调,肢体不受大脑的支配,不能维持动作、姿势和身体的平衡。临床上根据脑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将共济失调分为四大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和大脑性共济失调,以小脑性共济失调最为常见
第2个回答  2022-05-01
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驱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临床上共济失调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二、大脑性供给失调,一侧大脑病变引起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大脑性供给失调较小脑性供给失调症状轻,多见于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损伤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纤维联系的疾病。

三、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传导路径中脊神经后根、脊髓后索、丘脑至大脑皮质顶叶,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出现深感觉性供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有视觉辅助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症状加重。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损害时因失去身体空间定向能力,产生前庭性供给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行走时向患侧倾倒,常伴有明显的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多见于内耳疾病、脑血管病、脑炎及多发性硬化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1-12
共济失调(ataxia)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即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第4个回答  2021-11-12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