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讨厌父母怎么办?

如题所述

青春期孩子讨厌父母父母应该:
1、多去了解孩子。
2、让孩子信任自己。
3、多去包容孩子。
4、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5、跟孩子做朋友。
6、耐心与尊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5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因此,父母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一边是父母要管教,一边是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父母要珍视孩子的逆反期逆反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从总体上讲,这个时间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父母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同时,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还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此外,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第2个回答  2017-11-05

1、对孩子说话不算数
  我妈妈说话一点儿也不算数。有次说只要我考了前5名就带我去坐过山车。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时,他却说没时间,下次吧。她说我写完作业就让我下楼和小伙伴玩,可是我写完了她又让我弹一个小时的钢琴。每到这时候,我都会想起电影《麦兜的故事》,麦兜的妈妈让他吃药,说吃了药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带他去马尔代夫。结果麦兜吃了药病好了以后妈妈却再也不提去马尔代夫的事了,麦兜再问妈妈就说发了财再说吧。我理解麦兜觉得他和我一样可怜。以后爸爸、妈妈再怎么向我许诺,我都不相信他们了,全是骗人的。>@你给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自然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也就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相互间的沟通会因此受阻,亲子关系也会被严重影响。
  父母失信于孩子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父母失信会让孩子因心愿没满足而失望。成年人满足自己的机会很多,而且愿望一旦落空,他能通过自我调节化解失望的心情。孩子却不同,他们的目标唯一而单纯,如果付出努力后仍达不到心愿,会非常失望甚至于绝望。作为母亲,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轻易答应。

  2、总诋毁老公
  “高二时我和爸爸特别对立,就是因为听了我妈的话,我觉得把我爸看透了,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我爸肯定觉出来了我不满,我俩矛盾特大。后来我发现我爸并不是像我妈说的那么坏,而且如果你真的觉得我爸坏,你可以离婚啊,为什么要跟我说,破坏我爸和我的感情啊!所以后来我又特别烦我妈。”>@不知名的幻想家 ? ? ?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对一些较为敏感不够坚强的孩子来说,夫妻关系可能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有的妈妈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诋毁另一半,虽然抒发了心中的怨恨,可这对孩子都是伤害,因为父母在他的心中都是美好的。
  而且,互相诋毁的夫妻会让孩子对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当面对自己的另一半时,孩子会自然地产生不信任感——“不知道你背后怎么说我呢”!不信任足以毁坏爱情和婚姻。小宏单位一位30 的女同事,从来没有从妈妈口中听过她老爸的一句好话,结果呢,她至今单身。

3、经常哭穷的妈妈
  在超市见到一对母子,小男孩4岁左右,孩子看中了一个5块钱的玩具,想要妈妈给他买,妈妈瞪了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孩子被吓坏了,眼睛直直地盯着妈妈看,大气都不敢喘,他大概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疯子。 >@大叶归来?
  “没钱,不买”,“我们家里很穷,买不起”,“我们是穷人,爸妈上班很辛苦”,有多少父母经常跟孩子说这样的话?或许你觉得这样说,孩子会变得节俭、懂事,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经常的“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是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孩子可能会反感,心理也会自卑,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金钱教育,而不是哭穷。
  但其实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或贫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即使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但如果过分地跟孩子强调金钱的来之不易或者大人处处对金钱执着,甚至将金钱的维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那么孩子的内心也是不能富足起来的。
  当孩子没有被父母灌输“穷”的魔咒后,即使生活不是那么的富裕,但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孩子们也同样能愉快地成长。

第3个回答  2017-11-05

  1、尤其爱比较的妈妈
  在这种中国式妈妈眼中,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又听话又温顺,年级第一……
  比较只会给了孩子一个暗示“你不够优秀”、“你怎么这么差”。。。。。。你已经在心里给与了孩子否定。于是,常常被比较的孩子,会陷入自卑、自弱不能自拔的状态,长大后容易嫉妒、自私等不良心理。
  把孩子和别人对比永远是家长爱做的事,可是这却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没有之一,和别人做比较,如果父母比较的好,可能会形成良性竞争,但是家长大多数的比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都是恶性的,和比人做比较不如多鼓励孩子。  2、不尊重孩子隐私的妈妈
  妈妈很喜欢朋友、邻居聊天时,把我的隐私公布于众。有一次,她们聊天时,我听到妈妈说:“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结果很多阿姨都哈哈大笑,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我的把柄,让我好长时间都心里       不舒服。

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9-24
当孩子开始讨厌父母,变成“白眼狼”时,不如试试互换身份的游戏

在我们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大家都有着这样深刻的感受。父母用无私的爱去抚育着孩子,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却往往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步调。对于父母的唠叨,孩子们是不厌其烦,叛逆的心灵也让他们往往跟父母对着干。而父母在整个家庭和生活中,诸多的不易和付出,孩子们根本不能理解,也没有办法去体谅。这些矛盾也成为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个难题。

在父母们看来,孩子一个个都是白眼狼,你对他付出的再多,他们都不懂得感恩。但是反过来想想,这不正是你教育的缺失吗?是你没有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为他做了多少。亲子之间没有适当的沟通交流,自然就会产生各种的误会。父母埋怨孩子不孝顺,而孩子对父母也有着满心的愤怒。

其实我们每个做爸爸妈妈的也都曾经从儿童时期走过。因为自己小时候那种生长环境的不同,所以在教育方面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误会也就越来越多。每当父母教育孩子时,总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小的时候曾经怎么怎么样”。而孩子肯定会用这样的话语来回击:“你那是什么年代,现在是什么年代”?两者之间已经有了代沟,互相对对方的内心世界根本不了解。

当家庭的教育走入一个死角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们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今天我们不妨通过亲子身份的交换这个游戏来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一个默契的关系。
周末了,小林跟女儿婷婷两人约好今天是妈妈和女儿互换身份的日子。宝宝要当一天的妈妈,而妈妈要当一天的女儿。婷婷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非常的激动,终于能够摆脱妈妈的唠叨了,自己也可以当一天的家长。中午,小林对婷婷说:“你现在是妈妈了,应该给女儿去准备午饭”。女儿婷婷眨巴眨巴眼睛,痛快的告诉她:“宝宝别哭,妈妈马上把午饭给你做好”。转过身去把自己藏了好久的,平时舍不得吃的那些小零食拿出来给了小林。

通过这个亲子身份的互换游戏,我们能体会到它的好处吗?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误会能够化解

游戏进行的同时,孩子从一个宝宝的身份过渡到家长的身份,他们慢慢的就会体会到做爸爸妈妈着实是不一样,不但要给孩子做饭,而且还要操持家务。这时就能从游戏中切身体会到,原来爸爸妈妈每天的工作是这么累呀,为自己付出是这么多呀,自然而然的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知道去体谅他。

而爸爸妈妈在当了一天的孩子之后,就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审视一下平时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双方有着切身的体会,两者之间的误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游戏当中,能够迅速的帮着孩子成长起来。

孩子们在游戏里当着爸爸妈妈,他们也可以提前体验一下那种当大人的生活。虽然这一天时间很短,但是能够形象的帮助他认识到,以后当大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也有助于让他们提前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且为自己立下一个方向。

通过亲子互换游戏,让双方更加理解对方。

游戏并不单单只是为了陪孩子玩,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也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一个过程。父母在跟孩子陪伴交流的同时,也就无形中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了。

父母和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关系最为亲近的人,他们除了亲子关系之外,更应该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家庭才能够更加和谐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