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与大明之间进行的复国之战

如题所述


蒙古与大明之间进行的复国之战

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元对中原的统治结束。

此后300年间,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仍多次入侵,试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

其间,蒙古不乏雄主,甚至一度兵临北京,但始终无法再入主中原。

1368-1388:志在恢复的北元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

途中,元顺帝“召见群臣,询恢复之计”,颇有重振山河之意。

当时,尽管大都丢失,但西北、西南广大地区,仍然为蒙古贵族所占,元顺帝调兵遣将,志在恢复。

只是,病入膏肓的大元,内部矛盾重重,在中原早已失人心,元军连战连败。

顺帝死后,其子昭宗以“宣光”为年号,试图像周宣王、汉光武帝一样实现大元中兴。

他“延揽四方忠义,以为恢复之计”,志在“恢复中原”。

1372年,徐达、李文忠、冯胜三道北伐,被扩廓帖木儿大败,北元形势稍安。

然而,昭宗对中原的几次进犯,也都失败,始终不能如愿。

1388年,明军在端掉了云南、辽东等地的残元据点后,再次北伐。蓝玉率军在捕鱼儿海打破北元!

逃跑后,天元帝及其长子被部将所杀。

此后,蒙古大汗不再使用汉式庙号、谥号,北元灭亡。

北元的悲剧:回到草原,水土不服北元统治者,志在“恢复中原”,但不过20年,中原没见着,自己先灭了。

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元统治者,虽然祖上来自草原,但其早已成为中原王朝。

统治中原时,农耕地区征税成本低,经济发达,朝廷以丰富税收养活官僚,以实施集权统治。

可是,退入游牧地区后,人民逐水草而居,税赋成本高,经济落后,再以元制统治草原已不现实。

因此,北元的贵族、官僚各掌军队,不服中央。

同样,原先居于草原的部族也不再需要北元统治者了。

早年,元帝在中原,有钱有兵。各部服从元帝,可以获得元帝恩赏,反抗元帝,又难以抵挡大军。

如今,元帝丢掉中原,再无财富拉拢各部,也再无庞大中央军压制各部了。

因此,元帝退出中原之初,尚可吃老本,依靠剩下的财富、兵马,扩廓帖木儿等名将与大明相争,但一旦不能快速攻占富庶之地,即便能击败明军,老本终究是老本,经不起耗损。

所以,北元看起来还很嚣张,但早已外强中干,一遇挫折(捕鱼儿海之战),就再无力控制局势,迅速崩溃了!

1439-1455:也先的野心北元灭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

1410-1423年,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四次以鞑靼和兀良哈为打击目标,只有一次以瓦剌为打击目标。

联此击彼,拉一打一,原本是务实的作战策略,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得利最大的却是“挨打最少”的瓦剌。

瓦剌一面臣服于大明,一面迅速扩张。

到1447年时,瓦剌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接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

1449年,土木堡,瓦剌大败明主力,活捉了明英宗。

旋即,瓦剌军挟持英宗,直逼北京!

当时,北京城内许多大臣主张放弃北京,迁都。

果真如此,也先,或许真的就“恢复中原”了。

于谦坚决抵抗,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回到瓦剌后,也先击败了脱脱不花汗,自称“天圣大可汗”。

旋即,也先致书景泰帝:传国玉玺在我手上!当年元受天命,现在传到我了。明“宜顺天命”,遣使承认我为大元可汗,两家共享太平。

字里行间,透露出勃勃野心。

然而,仅仅2年后,也先就被遇刺身亡。

其后,瓦剌衰落、分裂。

也先的悲剧:强大而脆弱也先有雄才,短短几年,西攻哈密,东击兀良哈,南破明军主力,直逼北京。

可是,尽管也先控制了广大地区,但却只是“虚胖”。

也先通过征战、设官、联姻等手段,使大批部族归附与他,但他并没有完成对草原的整合。

各部虽然臣服于也先,但仍然保持极大的独立性。

因此,也先虽然连战连胜,但其主要军事力量,始终只有瓦剌4、5万人,即使攻到北京时,手中仍然只有5万人。

大明有时候会犯二,但是不可能一直犯二下去,而只要大明不犯二,以瓦剌这点人马,是撼不动大明的。

如果也先不能尽快入主中原,那么,尽管各部形式上归服于他,在经济上却依然更依赖与大明的贸易,并不会一直忠诚于他。

攻北京失利后,或许是为了对内部进行整合,也先选择了篡位自立,屠戮黄金家族。

黄金家族虽然今非昔比,但毕竟一直是草原各部的精神纽带,此举,非但没有使他完成整合,还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不能整合草原各部,即便表面上强大,也是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草原帝国的。

整合草原的任务,落在了也先的外曾孙,达延汗身上。

1487-1517:达延汗的“中兴”达延汗,是也先的外曾孙,也是成吉思汗的15世孙,黄金家族成员。

他16岁开始亲征,大败了瓦剌等部,统一了漠南蒙古。

地盘不如也先,但其统治更稳固。

他强力推行改革,剥夺了异姓封建主对部族的统治权,以他的儿子们统领各部,试图改变蒙古各部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他没有声张自己要“恢复中原”,相反,他长时间与大明保持和平。

正因如此,在他治下,蒙古的生产得到发展,实力得到稳固增强。

因此,他被认为是蒙古的“中兴之主”。

不过,天不假年。

44岁时,达延汗去世了。

达延汗的悲剧:昙花一现尽管达延汗长长时间与大明保持和平,但当时大明已渐渐衰落,如果蒙古保持稳定发展,是有可能获得一些机会的。

达延汗去世33年后,庚戌之变,俺答汗一度再次掳掠到了北京城下,大明的防御体系一团乱麻!

如果达延汗不早早去世,其能制造的威胁远比俺答汗大得多。

整合起来的草原政权,将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

即便达延汗不能全取中原,但只要占据一块较大的农耕地区,则他们可能发展成辽帝国一样的,能维持长期稳固的政权。

可是,仅仅44岁时,达延汗就去世了。

以父子关系为纽带的大汗与各部关系瓦解了,分裂再次到来。

中兴之业,昙花一现。

俺答汗:务实的止战达延汗去世后,蒙古再次分裂。

他的孙子俺答汗,是土默特蒙古的首领。

这支力量一度给大明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1550年前后,俺答汗发起了对大明的攻势。

大明的防御体系一片混乱,俺答汗一路突破长城,长驱直入。

当时,赵全建议:趁机控制长城关口,并攻占太原等地,争取实现对北中国的统治。

俺答汗拒绝了。

如果是当初统一各部的达延汗,他们或许还可以一试。

但是,如今,仅仅是土默特,俺答汗并没有实力做到。

俺答并不强大。

宣府有备,俺答汗便不敢攻,白羊口闭关抵御,俺答汗就只有绕路而行。

他可以利用大明的政治腐败、将领无能、防务废弛,长驱直入,但他的实力尚不可能真的挑战大明的统治。

1570年,隆庆和议,开关,各取所需,维持和平。

明蒙战争,告一段落。

俺答汗的悲剧:机会不再属于蒙古明朝,已经衰落了。

可是,这个机遇,并不属于蒙古。

大明不行了,但蒙古也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整合。

俺答汗入侵时,费尽全力,也只有6万人。

除非大明自己崩盘(如1644年为李自成所灭),蒙古人是没有机会挑战大明的。

而俺答汗的一个举措,使蒙古大汗再难将蒙古各部整合起来。

俺答汗攻入青海后,接受了黄教。

短期而言,俺答汗被承认为成吉思汗的化身,全蒙古的大汗,是有利的。

但是,长期而言,这也意味着:“黄金家族”不再是唯一的政治中心!

机会,不再属于蒙古人。

1620-1644:被整合大明衰落了,蒙古还是一盘散沙,后金(清)崛起了。

后金先是利用林丹汗与科尔沁等部的矛盾,与科尔沁等部结成同盟。

随即,后金以黄教喇嘛为使者,与漠南蒙古各部结成同盟,孤立林丹汗。

最终,在皇太极的主持下,满蒙同盟形成。

漠南蒙古,再次统一了。

只是,统一他们的,是后金!

此后,仍有一些蒙古人宣称要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

比如:噶尔丹。

准噶尔人又与大清打了许多年,但是,那跟明蒙战争已经不再是一回事了。

总的来说,明代时,蒙古不能“打回来”,并非蒙古人不善战,也并非大明一直牛逼。

关键是:蒙古人始终没有再次完成整合。

元代的一套制度,搬回草原,水土不服。

也先领导的瓦剌虽盛极一时,但仍然无法改变各部一盘散沙的境地。

达延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度“中兴”,但以诸子分统各部的方法,只能收一时之效,待达延汗去世后,再次分裂。

终大明一代,蒙古人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整合,虽能制造威胁,但终不能入主中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