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是专业的班主任 ——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怎样做,才是专业的班主任

——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2020.10.19

6天时间读完《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不忍放下,在班主任专业阅读书籍里,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共七章,分别阐述了班主任的6种角色要求、班主任影响学生的10种手段、班主任的9种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班风建设、班级日常规管理和问题学生诊疗等。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第一章和第三章,即班主任的角色要求和班主任的类型。

我们经常说班主任经常有多重身份,但你有没有仔细区辨过这些角色呢?王晓春老师认为,今日做好班主任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种角色意识: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教师的角色是弥漫性的,也就是说他要认同的角色之多,简直没有界限,其他哪种职业也没有这么多的角色期待,这也就是班主任都活得很累,教师往往不爱当班主任的重要原因。

很多班主任对班主任角色的认识存在着角色模糊现象。角色模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班主任本人对某种应该扮演的角色缺少缺乏认识,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种角色任务,没有这样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角色缺失。第二类是班主任知道自己该扮演某种角色能自觉地扮演,但他对这种角色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或者不知道,这个角色的内涵已经因时代不同而发生了变化,他还在坚持原来的角色内涵,这也会造成他的自我期待与班主任工作客观需要的落差,形成角色模糊。学习指导者,教师在学习方面主要的职责就不再是传递知识,而是激励引导,点拨,创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这才是现代教师的角色,如果还固守着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播者身份,那也是一种角色模糊。

所以我觉得,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到位,对角色内涵的理解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班主任就离专业更远了。这些角色里,尤其要重视学习指导者,这个更专业,也更难,对学生学业来说更需要。要做学习指导者,班主任要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有且能灵活运用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能进行适于脑的教学。

再看班主任的类型,王晓春老师细分为9类: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债主”型和书生型。我们来看看各种类型的特点和班主任的自我定位。

班妈型:主要靠爱心来工作,给自己的定位是学生的准妈妈。一切都围绕师生关系旋转,各种活动主要靠爱来推动。

班官型:主要靠监督检查评比等管理方式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学生的上级,学生的管理者。

鼓动家型:主要靠煽情来工作。和班妈型的班主任都诉诸情感,区别是前者的情感诉求更宽阔,不限于母爱和亲情。鼓动家型特点:语言感情强烈,表情丰富,动作夸张,很多学生看他的眼神都是燃烧的。

领袖型:主要靠活动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带领者组织者统帅。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个性可能受到压抑。

导师型:主要靠思想影响和人格魅力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学生人生的指导者。

科学家型:主要靠科学来工作,自我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对学生第一是尊重,第二才是爱,遇到问题总是采取研究的态度进行诊断,然后拿出解决方案。

“维持会长”型:主要靠权力和空洞说教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的机械执行者。

“寨主”型:主要靠权力和权术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寨主”,我的地盘我做主,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书生”型:思路又容易走极端,从这个极端摆上那个极端。开始热情而忙乱,找不到路又茫然,或者会十分焦虑,心灰意冷。

对号入座,刚毕业做班主任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班妈型和导师型的,前几年当班主任,我已经在往科学家型班主任的方向而努力了。也许我们的身边,什么类型的班主任都会有,但是我觉得,最应该避免成为的,是后三种类型,“维持会长”型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学生会看不起;“寨主”型是法西斯性质的,学生会感到恐惧;“书生”型忽冷忽热,情绪不稳定,容易被学生看穿,容易被学生伤害。

这本书还介绍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从哪些方面建设良好班风,如何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及问题学生的诊疗方法等。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概括了,分享三点收获:

一.班主任的三种职业境界。王晓春老师在书里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来阐述班主任的三种的职业境界呢。明白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或者做了几年班主任有所体验,这只能算是知之者,真正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来学习,则即使尚未有很多心得也属于好之者,而只有学有所得,超越了自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才是乐之者。

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恰好是一名班主任,可以反观自己,处于哪一种境界当中呢?当然,这三种境界并不是说必须经由1和2才能抵达3,即使是一名新班主任,也会“好之”并“乐之”的。不过,这里有一种因果关系:因“知之”而更“好之”,因“知之”“好之”而最终“乐之”;更有一种递进关系:班主任工作越是沉潜,越是研究,越觉得大有趣味,有深入钻研的兴趣,有发现别有洞天的喜悦。

二.班主任工作的三种方式。哪三种方式呢?管,哄,帮。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缓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步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二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预计很多年后,帮的方式有可能成为教育方式的主流,而管和哄将推为辅助方式,那时候我国的教育才可以说是现代化了。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换脑筋的过程,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班主任不断成长,对班主任角色有理性正确的认识,不断修炼自己的智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要不迷信经验,要虚心请教,要广泛读书……如果不能不断更新自我,就可能会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那样,整天埋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了,成为一名怨妇,多可怕。

三.班主任的三种学习途径。这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自己总结的:向书本学习,从反思中学习,向学生学习。王晓春老师强调,班主任要多读书,读书是与智者对话,所以要读比较难懂的书,“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如果读书像喝水一样,说明这本书对你其实没有什么益处,你对它只有同化没有顺应。至于班主任可以读哪些类别的书,哪些名家的书,本文是无法详说了。从反思中学习,意思是班主任要养成记录和反思班级故事的习惯,记录的过程其实也是梳理和反思的过程,它能优化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记录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会让我们拥有全局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只是眼前的问题,更会给我们带来成就感,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乐趣。向学生学习,意味着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值得肯定的行为,不要只盯着学生的问题。陶行知说,先生最大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怎么“创造”呢,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向学生学习,也意味着学习学生身上的朝气和热情,对班主任工作永远充满兴趣和激情。

边读边联系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当然更联系我的班主任经历和班级里的故事,越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王晓春老师几十年班主任经验的总结,更是经得起理论检验的专业书籍,对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来说,是一本很实用的很有指导意义的班主任工作参考书。特别推荐给班主任朋友,在班主任专业发展道路上,这本书可以帮你少走弯路,让你知道怎样做,才是专业的班主任。
相似回答